您当前的位置 :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 咨政建言 >> 建言献策

关于推动甘肃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5/06/27/ 09:48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一、基本情况

  甘肃电力工业百年发展,成果丰硕。其起步于20世纪初,1909年7月1日兰州织呢局自备电厂建成,开启甘肃电力工业篇章。彼时,主要是小型火电厂,仅能满足城市照明与少量工业用电。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省发电装机容量仅几千千瓦。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电力工业步入初步发展阶段。上世纪50年代兰州西固热电厂投产,60—70年代刘家峡水电站建成,装机容量达122。5万千瓦,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水电站之一。1972年,刘家峡—天水—关中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及秦安第一座330千伏变电站投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电力。

  改革开放后进入快速发展期,80—90年代,依托煤炭资源建成靖远电厂、平凉电厂等大型火电厂。1990年代在酒泉建设首个风电场,开启风电发展。此时330千伏输电线路覆盖全省,1990年发电装机容量达260万千瓦左右。

  21世纪迎来新能源革命,2005年官亭—兰州750交流输电线路投运,实现电压等级跨越。2009年酒泉风电基地列为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敦煌光伏发电示范基地启动建设。2017年酒泉—湖南、酒泉—湖北±800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至2023年,甘肃电力装机容量超5000万千瓦,新能源占比超50%,实现从能源短缺到输出大省的转变。

  二、存在问题

  能源消纳与输送: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与波动性,甘肃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导致消纳困难,弃风弃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输电通道建设滞后,现有电网难以满足大规模新能源外送需求。

  技术短板:在储能技术方面,目前储能成本较高,技术成熟度不够,无法有效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依赖进口,产业自主可控能力不足。

  市场机制不完善:新能源补贴拖欠问题长期存在,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绿电交易市场尚在建设初期,交易规则、市场监管等有待完善。电价机制缺乏灵活性,难以反映电力实时供需和成本变化。

  生态与区域协调问题:大规模新能源开发对生态脆弱的甘肃带来一定环境压力,如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可能影响草原、沙漠生态系统。跨区域能源合作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区域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展缓慢。

  三、对策建议

  (一)能源结构优化与消纳提升

  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调控体系:加大对储能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在新能源富集地区,如酒泉、嘉峪关等地,规划建设大型储能电站。引入先进的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储能,这类电池具有充放电效率高、寿命长、安全性能好等优势,可有效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同时,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电源、电网、负荷和储能之间的协同互动,根据实时电力供需情况,精准调控储能设备的充放电,降低弃风弃光率。

  加速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设立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专项基金,对参与改造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以平凉电厂为例,采用先进的蓄热式电锅炉技术,在电力负荷低谷期将多余电能转化为热能储存起来,在高峰时段释放热能用于发电或供热,提高机组的调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能源接入后的电网调峰需求。

  大力发展“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模式:在黄河流域甘肃段,结合刘家峡、八盘峡等水电站的调节能力,以及周边地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建立多能互补示范项目。通过智能调度系统,根据不同能源的发电特性和电力需求,合理分配各类能源发电比例,实现能源的稳定供应。例如,在光照充足的白天,优先利用光伏发电;在风力较大的时段,增加风电出力;在新能源发电不足时,启动水电和火电进行补充,同时利用储能设备平抑电力波动。

  探索“风光+绿氢”协同发展:在酒泉地区开展新能源制氢全产业链示范工程,利用当地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通过电解水制氢技术生产绿氢。一方面,将绿氢应用于化工产业,替代传统化石能源,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探索绿氢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建设加氢站,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同时,积极研发高效的储氢和输氢技术,降低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成本,推动绿氢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二)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设立新能源技术研发专项基金: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储能技术、新能源高效转化技术等关键领域的攻关。例如,支持兰州大学与本地新能源企业合作,开展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的研发,该技术具有成本低、资源丰富等优势,有望突破现有储能技术的瓶颈。对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项目团队,给予高额奖励和政策扶持,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持续深化智能电网建设:国家电网甘肃公司加大在智能电网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投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智能电网调度系统。在兰州新区开展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安装智能电表,实现用户用电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通过负荷预测和需求响应技术,引导用户合理用电,提高用电侧响应能力。同时,利用无人机和机器人对电网设备进行巡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本地企业在风电、光伏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对在风机叶片、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关键部件研发制造方面取得创新成果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贷款贴息、土地优先供应等政策支持。例如,酒泉某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成功研发出新型大叶片技术,提高了风机的发电效率和稳定性,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出口到海外。通过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地企业,提高新能源装备的国产化率和产业竞争力。

  推动新能源与新兴技术融合:利用区块链技术在张掖建立绿电交易平台,通过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实现电力生产、传输、消费等数据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清晰了解绿电的来源和生产过程,提高对绿电的信任度。同时,简化绿电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促进绿电市场的繁荣发展。

  (三)完善政策机制与市场体系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绿电交易市场,完善新能源消纳保障机制: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绿电交易规则和标准,明确各省份新能源消纳责任权重。例如,规定甘肃在未来五年内,新能源消纳比例每年提高一定百分点,并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对完成任务较好的省份给予奖励,如财政补贴、能源项目优先审批等;对未达标的省份进行问责,并采取限制火电项目建设等惩罚措施。

  优化电价机制,实施分时电价、容量电价等政策:在工业集中的兰州、白银等地开展分时电价政策试点,根据不同时段的电力供需情况和发电成本,制定差异化的电价。在用电高峰时段,提高电价,引导企业错峰生产;在用电低谷时段,降低电价,鼓励企业增加用电。同时,推行容量电价政策,对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提供容量支撑的发电企业给予合理补偿,提高电力系统的备用容量,促进新能源消纳。

  深入推进电力现货市场改革:在甘肃电力交易中心引入更多发电企业、售电公司和大用户参与市场交易。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市场主体的资质审核和信用监管。丰富交易品种,除了日前交易、实时交易外,探索开展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交易,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提高电力交易效率。

  强化政府对新能源新兴产业扶持:出台针对新能源制氢、储能、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的专项政策。对投资储能项目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如在项目建设初期免征企业所得税,运营期减半征收;在土地供应方面,优先保障储能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并给予一定的地价优惠。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项目投资,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加速碳市场建设,推动高耗能企业参与碳交易:组织甘肃钢铁、有色等行业企业开展碳交易培训,帮助企业了解碳市场规则和交易流程。建立企业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机制,准确掌握企业碳排放情况。对碳排放超标的企业,要求其在碳市场购买配额,增加企业碳排放成本,促使企业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高用能效率,促进新能源的广泛应用。

  (四)推动生态协同与区域融合

  加强新能源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发展“光伏+生态农业”等综合利用模式:在敦煌光伏产业园,利用光伏板下土地种植沙棘、枸杞等耐旱经济作物,既实现了光伏发电,又起到了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建立新能源项目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项目周边的土壤、水质、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对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和综合利用模式的新能源项目,给予生态补偿和政策奖励。

  探索“新能源+治沙”模式:在武威等地建立示范项目,利用风电、光伏项目建设防风固沙设施。例如,在风电项目周边种植沙柳、梭梭等沙生植物,形成防风固沙林带;在光伏项目区铺设草方格沙障,固定沙丘,防止风沙侵蚀。通过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带动荒漠化治理,实现生态与能源的协同发展。政府设立专项治沙基金,支持“新能源+治沙”项目的开展,并对取得显著成效的项目进行表彰和推广。

  推进跨省区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加强与华东、华中等地电力合作:加快甘肃与江苏间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增加输电容量,提高输电效率。同时,建立与受电省份的长期合作机制,签订电力供应协议,保障电力外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强与受电省份在能源规划、市场机制等方面的沟通协调,共同推动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新能源外送市场。

  加强与周边省份协同发展,建立西北区域统一电力市场:联合陕西、宁夏、青海等地,共同制定西北区域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方案。建立区域电力交易中心,统一交易规则和市场监管,实现电力资源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例如,通过区域电力市场,将甘肃的新能源电力输送到电力需求旺盛的陕西等地,同时引入其他省份的优质能源资源,满足甘肃不同时段的电力需求,推动新能源消纳一体化。

  执笔:雷鸣 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版权所有  陇ICP备 19002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