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 咨政建言 >> 建言献策

关于建立清代教育家任其昌、任承允纪念馆的建议

时间:2025/06/26/ 11:30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在天水历史上,父子进士有两家,一家是唐代略阳(今秦安)的全皋、权德舆父子,另一家则是清代的任其昌、任承允父子。而像任氏父子相继为山长主讲同一书院、桃李满天下的,则绝无仅有。

  任其昌(1830—1900年),字士言,清秦州伏羲城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得中进士,时年36岁。分配户部任职,次年奉母携妻赴京就职,从此做了八年小京官。同治十一年,因母亲常思故土,于是毅然放弃仕途回归故里。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即归里后的第二年,主讲秦州的州立书院天水书院。清光绪三年(1877年)道立陇南书院建成后,移讲陇南书院,任山长。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使秦州学风士习为之一变,门下受业者约有千人,其中进士及第和中举的多达八九十人,被誉为“陇南文宗”。

  任其昌去世后,地方学子士绅私谥“文介”,并于城南三台寺、伏羲庙来鹤亭立祠纪念。民国30年(1941年),其故居所在伏羲城南巷子改名“士言巷”,以志纪念。

  任其昌天资高迈,深研经史,著作宏富。著有《敦素堂诗集》《敦素堂文集》《八代文抄》《三礼会通》《史评》《秦州直隶州新志》(和伏羌王权合撰)等。

  任承允(1864—1934年),字文卿,任其昌长子。秉性聪明,平淡沉静,喜读书,有父亲遗风。光绪二十年(1894年)恩科进士,时年31岁,授内阁中书。任职后又兼任国史馆协修,方略、会典两馆校对。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闻父丧音信,历经艰辛返里尽孝,后接替父亲主讲陇南书院,人称“小任山长”。著有《桐自生斋诗集》《桐自生斋文集》《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等。

  一、任氏父子二人对秦州教育、文化贡献巨大,理应纪念

  任其昌、任承允父子为学、为官、任教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科举都比较顺利,中举、中进士都在青壮年,任承允略早;二是仕途平淡无奇,都以小京官终结,任承允略好些,仕至正六品;三是相继为陇南书院山长,而父亲任其昌在任24年;四是父子诗文俱佳,风格一致,为秦州文坛盟主,相继主纂完成《秦州直隶州新志》《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都是名人名志,传为佳话。子承父业,两代业儒,教书育人,影响巨大。理应设馆纪念。

  二、任氏父子供职的陇南书院是现在天水一中的前身,对陇东南教育贡献巨大

  任氏父子供职的陇南书院是巩秦阶道的道立书院,清光绪二年(1876年)建成。书院招生后,任其昌、任承允父子先后为山长主持之,人才接踵涌现,使之成为当时甘肃境内的优秀学府。卓异者如刘永亨、张世英、哈锐、陈养源等,皆是进士出身。刘永亨仕至礼部侍郎、工部侍郎,正二品,是清代天水职位最高的官;张世英在陕西渭南等地任知县数十年,大办教育,成绩卓著;哈锐创办天水炳兴火柴公司,有“甘肃张謇”之称;陈养源与时俱进,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光绪三十年(1904年)书院废止后,改名甘南中学堂、天水中学堂等,是天水一中的前身、陇上名校,为陇东南文化教育的发展贡献良多。

  三、任氏父子故居主体建筑尚存,可以加以利用

  任氏父子故居在士言巷(伏羲庙新建东牌楼南)4号。坐西朝东,一进两院。存倒座、过厅、厅房、后院厢房、书房等。主体建筑尚存,有几户任氏族人居住,因改拆搭建,院内比较混乱。后院树木繁盛,古建门窗保存完好。居住者一经搬迁,整体规划修整,可成很好的陈列馆。

  四、任氏父子道德文章一流,有诸多著作等物可以陈列

  任氏父子所著诗文集、《秦州直隶州新志》及《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存世尚多,都是很好的展品。另,二人书法作品,民间时有所见。还有其学生著作、和科举有关的文物都作为展品,至而任氏父子纪念馆可兼有秦州科举纪念馆功能。

  总之,有故居可以利用,有物品可以展览,建立纪念馆条件很好。加之,任其昌、任承允父子故居在伏羲城东,也就是现在建设的伏羲庙接待中心隔壁,建立纪念馆,有效利用之,既可以很好的保护名人故居,又可以让本地人、外地人了解天水科举的过往,了解天水的历史文化,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课题组成员:

  刘雁翔 省政府文史馆研究员

  刘俊琪 省政府文史馆馆员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版权所有  陇ICP备 19002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