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11日在甘肃考察时,听取了引洮供水工程情况汇报,得知近600万群众从此告别苦咸水后,十分高兴,并要求加强维护和管理,让这项工程在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中发挥更大效用。早在2013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定西考察引洮供水工程工地时,要求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如今,他到过的总干渠6号隧洞出(入)水口,已建成主题长廊,成为党员主题教育之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成为甘肃的一张名片,应当着力打造。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引洮供水工程是与引大入秦水利工程、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齐名的水利工程(以下简称“三大水利工程”),为甘肃农村脱贫、农民致富、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相关产业发展、新区建设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甘肃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内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是丝绸之路旅游的重要节点。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视民生福祉,将“三大水利工程”融入文旅发展,促进旅游业与水资源保护协调发展、水资源旅游开发与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等工作协同推进,统筹考虑黄河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让居民从旅游发展中受益,同时为游客提供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对亲近自然、体验水利文化等旅游需求,使水资源旅游成为惠民产业,形成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是新质生产力在文旅发展中的重要体现。
一、“三大水利工程”独特的旅游资源
(一)基本情况及其伟大成就
1、引洮工程:
引洮供水工程是我省“四横一纵”骨干水网重大水利工程,也是我省迄今投资规模最大、引水渠线最长、覆盖地区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干支渠总长1069.83公里。该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甘肃中部地区5市14个县(区)的用水状况,惠及近600万群众,受益区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从根本上夯实了陇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破解了城乡生产生活、工业、生态用水难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当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支撑与保障。
2、引大工程:
引大工程地跨甘青两省四地(市)六个县(区),穿越崇山峻岭,总干渠、干渠和支渠总长1020.63公里,共有隧洞391座196.50公里,单洞最长15.723公里,1公里以上隧洞31座;另有渡(座)槽138座,倒虹吸21座。该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第一个引进外资、国际招标、外国人参与建设的项目,被誉为“西北都江堰”和“人工地下长河”。对甘肃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景电工程:
景电工程是跨省区、高扬程、多梯级、大流量的大Ⅱ型电力提灌工程,建有泵站43座,建成干、支、斗渠1391条2422公里,设计灌溉面积82.47万亩,工程总体规划、分期建设,先后建成景电一期工程、景电二期工程和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最具时代魅力灌区”等荣誉称号,景电水利风景区入选水利部《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景电工程入选“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名单。
“三大水利工程”规模宏大、技术先进,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价值和工程建设成就。融入文旅发展,可以将其打造成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研学基地,展示水利工程的原理、建设过程、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知识,让人们了解水利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三大水利工程”是甘肃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结晶,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让人们亲身感受工程的宏伟壮观和建设者的艰辛付出,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二)可供开发的历史遗迹和重要景观
1、引洮工程
洮河之水天上来,绘就生态新画卷!20世纪50年代的引洮工程,来自定西、天水、平凉、兰州等地近20个县的16万名干部和民工布设在引洮渠道沿线,留下了无数浩气长存的故事和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遗迹或痕迹,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承载着当年建设者们的艰辛付出和努力。主要有:
(1)岷县中寨镇古城村引洮工程取水口旧址:1958年工程残留的高大墙体和斑驳的引洮“渠首”,历经岁月洗礼,仍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张力感。“大会战”的誓师和典礼大会在这里举行。洮河对岸,依稀还能看到当年已经基本成型的泄洪道、导流槽和大坝坝体。新世纪的引洮工程取水口就选在古城村下游几十公里的九甸峡。
(2)安定区鲁家沟镇高家门城遗址:位于洮河上游鲁家沟镇,是汉代丝绸之路中线的重要节点。
(3)渭源县四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渭源县作为引洮工程的主战场,留下了水渠遗址、民工居住址遗址、涵洞遗址、横渡遗址等多处引洮工程不可多得的历史遗存。2022年该县将县境内四处引洮工程遗存列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会川镇梁家坡村引洮工程漫坝横渡遗址、麻家集镇路西村引洮工程涵洞、峡城乡门楼寺村引洮工程水渠遗址、峡城乡峡城村引洮工程民工居住址遗址、峡城乡峡城村引洮工程水渠遗址。这些重要遗址,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体现了当时人们改造自然、兴修水利的决心与努力,是引洮工程在当地留下的珍贵实物见证,让后人感受到当年工程的浩大与艰难。对于研究引洮工程的历史、技术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引洮工程沿线还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旅游景点,位于渭源县的元古堆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点。有国家4A级景区渭河源和二郎山、南屏山、天井峡、狼渡草原、石门雪山、分水岭观景平台、扎角自然风景区、马烨仓自然风景区,以及九甸峡水库、秦齐河三号渡槽等。可以建立九甸峡、冶力关旅游环线。
2、引大工程
天堂水的传奇之旅,生态与繁荣的完美交融!工程沿线气势雄伟壮观的水利建筑,是重要的旅游参观景点,主要包括以下九处:
(1)天堂寺渠首引水枢纽:位于天祝县天堂寺东侧大通河上,大通河水由此引入引大总干渠。这里不仅是水利工程的重要节点,其周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感受水利工程的宏伟开端。作为工程的起点,游客可在此了解大通河水是如何被引入总干渠,以及渠首枢纽的工作原理和重要作用。
(2)先明峡桥式倒虹吸: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赛什斯镇,距县城95公里,海拔2100米,是天祝三峡之一。1993年建成时,是亚洲最大的同类工程之一,水头落差达107米、单根管线长524。8米,如巨龙横亘于两座高山之间,将水导入东岸的隧洞群,其独特的工程设计和壮观的输水场景,展示了我国高超的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为秀美的自然景观平添了一处宏伟和壮观。
(3)水磨沟倒虹吸:位于永登县民乐乡,全长568。2米,是国内最长的双排钢制桥式倒虹吸。巨大的钢管结构横跨在山谷之间,渠水在其中奔腾流淌,形成独特的视觉景观,让游客感受到工程的震撼。
(4)盘道岭隧洞:位于永登县通远乡,为无压输水隧洞,全长15.723公里,日本熊谷组承建,1992年建成时,为中国第一长无压输水隧洞。游客进入隧洞参观,可以亲身体验到工程的艰巨以及建设者的智慧和勇气,感受“地下长河”的魅力。
(5)30A隧洞:位于永登县通远乡,圆形断面,全长11.65公里,意大利CMC公司承建,使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美国制造的TBM双护盾全断面掘进机施工,开挖衬砌一次成型,创造了1年掘进10公里、日成洞进尺75.2米、月成洞进尺1401。6米的世界纪录。游客可在此感悟现代科技的威力和中、意、美国际合作典范项目的魅力。
(6)庄浪河渡槽:位于永登中堡镇汪家湾村,全长2194.8米,最大高度43米,犹如一条巨龙跨越连霍高速、兰张三四线、庄浪河、兰新铁路、312国道、汉明长城遗址,形成了“六龙聚会”的壮丽景观,气势磅礴,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渡槽之一。游客可以在渡槽附近的观景台驻足观看,了解其建设背景和功能功效,欣赏渡槽与周边环境融合的独特景致,领略工程与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融合的独特魅力。
(7)香炉山总分水闸:位于总干渠尾的永登县城西南庄浪河西岸,将水分流至东一干渠和东二干渠,是整个工程水量分配的关键节点。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也是游客了解工程输水体系的重要场所。
(8)三国大战纪念广场:位于永登县通远乡,有两座纪念碑。一座竖立在“桥”西端30A隧洞出口平台处,记载着日本、意大利和澳大利亚雪山工程咨询公司三国技术人员的业绩。另一座竖立在“桥”东端前侧,距盘道岭隧洞进口百余米的台地上,谓引大工程纪事碑。碑文记述了引大“两下三上”,历经十八个春秋终于建成的艰难历程。纪念碑与盘道岭隧洞洞口呈三角形尖端,还有一座纪念亭。碑亭前绿树成荫,花卉锦簇。
(9)周边配套旅游项目开发:天祝县天堂镇充分利用引大入秦渠首枢纽工程的影响力,开发了周边的休闲垂钓园等旅游项目。游客在欣赏完引大入秦工程的壮观景象后,可以到休闲垂钓园享受垂钓、烧烤的乐趣,丰富了旅游体验。
引大工程沿线,还有多处可以纳入旅游景区的地,如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晴望川民俗文化村、中川牡丹园、连城鲁土司衙门、兰州树屏水墨丹霞、祁连冰沟河景区等。
3、景电工程
沙海绿洲奇迹现,塞上江南胜景连!景电工程留下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可以开发的遗迹:
(1)景电工程博物馆:陈列着工程建设初期以来使用过的工具、各类器物,分为地域文化展区、抗旱文化展区、景电文化展区等单元,其中有1000余幅照片、500余件实物,详尽展示了景电工程建设背景、发展过程和在不断创新发展等方面做出的尝试和探索,真实再现了灌区人民在生产、生活、交通、运输文化等方面的沧桑巨变。展示了景电工程的建设历程、技术创新、工程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和发挥的作用,是了解工程建设历史、技术成就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重要窗口,对于传承和弘扬水利精神、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泵站遗址:景电工程有43座泵站,经过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泵站样貌焕然一新。为总结以往、缅怀前人、激励后者,一些早期建设的泵站遗址保留下来,成为工程建设的历史见证。
(3)70年代老渡槽:渡槽是景电工程的重要输水设施,部分建于70年代的渡槽至今仍然屹立。它们横亘在空中,见证了工程的艰难施工以及对当地农业灌溉和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4)工程局相关建筑旧址:家属院、老医院等是当时参与景电工程建设的人员生活、工作的场所旧址,反映了那个时期建设者们的生活状况和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5)景电工程纪念园: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甘肃水利文化旅游景点,里面有相关的纪念碑、雕塑等,展示了景电工程的建设历程、重要意义和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6)五佛寺主题公园:主题公园一期沿线渡槽彩虹工程,将一泵站至四泵站区间公路沿线的渡槽涂刷彩色乳胶漆,3号渡槽还布设灯光,形成彩虹景观带;二、三泵站管道在二泵站、三泵站爬坡管道上布设灯带灯珠;还有利用废旧管道制作雕塑群“英雄”雕塑群工程。
(7)荒漠彩虹工程:从景电工程水源泵站开始,有粉、黄、蓝、绿四种颜色依次排列的8条压力管道,夜晚灯光亮起时,宛如彩色巨龙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
景电工程沿线的旅游景点还有五佛沿寺、黄河石林、永泰古城、索桥古渡,这些景点都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价值。
二、“三大水利工程”融入文旅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意义
1、文化意义
(1)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伟大的水利工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工程文化价值。融入文旅发展可以将这些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工程的建设历程和重要意义,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2)提升地区知名度: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可以提高工程和所在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对于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地区形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3)保护和活化历史文化遗产: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文旅融合可以为其保护提供资金和社会关注,同时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保护。
(4)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水利工程旅游开发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2、生态意义
(1)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建设环保设施、加强游客管理等措施,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吸引游客和提升旅游体验,会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例如,加强对景区周边的植被保护、水资源管理、垃圾处理等,这有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通过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可以增强游客的生态环保意识,促进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2)促进生态修复: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为生态修复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可以利用旅游收入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改善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推广生态理念:旅游活动可以向游客传播生态理念,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游客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可以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脆弱,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
3、教育意义
(1)增强对水利工程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旅游开发,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公众更加了解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公众参与水利工程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
(2)开展科普教育:工程具有重要科技含量,开发旅游资源可以将其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向游客展示工程的技术原理、建设过程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热爱。
(3)赓续红色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可以让游客了解工程建设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水情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场所,塑造红色经典人物,弘扬甘肃水利人精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4)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参观游览工程,游客可以深刻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短缺性,从而增强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经济意义
1、增强地方经济
(1)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水利工程所涉及的一些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将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吸引投资和人才流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环境,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2)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工程所在的地区,长期以来可能以农业或传统产业为主。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推动区域经济从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降低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增强地区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增加旅游收入:开发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带来直接的旅游门票收入、餐饮住宿消费、交通消费等,为当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4)进一步扩大经济收益: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相关的旅游配套产业如旅游纪念品销售、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也会得到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2、提升产业发展
(1)促进旅游业发展:将工程开发为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这不仅能增加旅游收入,还能带动周边地区的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2)推动产业升级: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助于推动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传统农业和工业可以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工业旅游等项目,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多元化发展。
(3)实现企业与地方的共羸。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旅游开发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因此可以促进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4)优化生态景观。工程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其渠道、隧洞、渡槽等建筑物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对这些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打造更加优美的生态景观带,提升区域的生态美学价值。
3、促进民生就业
(1)促进协同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的整体经济水平。交通方面,会增加通往旅游景点的公交线路或改善道路条件;餐饮和住宿业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接待能力,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购物方面,当地的特色手工艺品、农产品等会有更广阔的市场,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2)增加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旅游资源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包括导游、景区管理人员、酒店服务人员、餐饮从业人员等。这对于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三大水利工程”融入文旅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甘肃水利工程纪念馆(展览馆)
1、建立引洮工程博物馆(引大博物馆、景电博物馆已经建成运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生动展示工程的建设历程、技术难题攻克、建设者的奋斗故事等,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工程的伟大。例如,设置沉浸式体验区,模拟工程建设场景和提水灌溉的过程,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2、建立水利科技展览馆
建立专门的水利科技展览馆,介绍工程的技术原理、设备设施、水利科学知识等。展示不同时期的提灌设备、泵站模型等,让游客了解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变迁,同时也可以作为水利科普教育基地,吸引学生和科研人员前来参观学习。
(二)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和景点
1、工程景观游线
设计专门的工程景观游览线路,将工程的泵站、渡槽、渠道等重要设施串联起来,让游客可以沿着线路逐一参观。在每个景点设置详细的解说牌和导览信息,方便游客了解其功能和意义。比如,游客可以在泵站参观泵房、电机设备,了解提水的工作原理;在渡槽处欣赏宏伟的建筑结构和周边的自然风光。
2、生态景观带
利用提灌工程带来的水资源优势,在周边打造生态景观带。种植各类花草树木,形成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的生态景观,与工程景观相互映衬。可以建设步行道、观景平台等设施,让游客在欣赏工程的同时,也能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3、历史文化景点
深入挖掘与工程相关的历史文化,如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建设者的精神传承等,将其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可以建立纪念碑、雕塑等,纪念为工程建设做出贡献的人物和事件,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具有文化内涵的参观景点。
(三)发展旅游配套服务
1、餐饮服务
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如利用灌区生产的农产品制作的农家菜、特色小吃等。在景区周边建设餐饮区域,提供干净、卫生、美味的餐饮服务,让游客品尝到地道的当地美食。
2、住宿设施
根据游客的需求,建设不同档次的住宿设施。可以在景区周边建设酒店、民宿等,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民宿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主题民宿,让游客在住宿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3、交通设施
完善景区的交通设施,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连接,开通旅游专线、班车等,方便游客前往景区。在景区内部,建设完善的步行道、自行车道等,方便游客游览。同时,提供观光车等交通工具,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游览服务。
(四)开展旅游宣传和推广
1、品牌建设
打造工程旅游的品牌形象,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标识和宣传口号,突出工程的重要性和独特性。通过品牌建设,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2、媒体宣传
利用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如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制作宣传视频、图片等资料,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发布,展示景区的美景和特色。同时,邀请旅游博主、网红等进行实地体验和宣传,扩大景区的影响力。
3、活动策划
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如工程文化节、水利科普活动、生态旅游节等。通过活动的举办,吸引游客前来参与,提高景区的人气和知名度。例如,在文化节期间,可以举办文艺演出、民俗展览、美食节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丰富的文化活动。
(五)加强与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合
1、区域旅游合作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将工程旅游与周边景点进行整合,推出联合旅游线路。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区域的旅游吸引力。例如,游客可以在参观完水利工程后,前往沿线景区欣赏美丽的山水和奇特地质景观,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
2、产业融合
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开展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等活动,让游客体验灌区的农业生产,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
四、做好“三大水利工程”融入文旅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工程安全与功能保障
1、结构安全
水利工程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必须确保工程主体结构不受影响。例如,大坝、水闸等关键设施不能因为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增加额外的安全风险。要对工程进行详细的安全评估,确定可以承受的游客荷载、活动范围等,防止因游客聚集等导致结构损坏;对可能影响水利工程安全的旅游建设项目,如在大坝上建设观光平台、在渠道边修建步道等,要进行严格的结构安全设计和论证,其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水利建筑工程的相关标准。
2、水利功能维护
保证水利工程原有的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功能正常发挥。例如,开发旅游不能干扰其正常的蓄水、泄洪调度。旅游活动安排要与水利调度计划紧密结合,提前制定在不同水利工况下(如汛期泄洪、枯水期补水等)的旅游应急预案;要防止旅游活动带来的水质污染,严格控制旅游设施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污水排放、垃圾丢弃等行为。
(二)生态环境保护
1、水生生态系统
水利工程周边水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开发旅游时,要避免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例如,在水库或河道开展旅游活动,如游船观光等,要控制船舶的航行路线和速度,减少对鱼类繁殖、洄游通道的干扰,避免船舶油污泄漏对水体的污染;合理控制旅游活动的规模和强度,防止过度的人为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例如,限制旅游景区内餐饮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对其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
2、陆生生态系统
水利工程周边的植被对于水土保持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要避免大规模的植被破坏。在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如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时,应尽量减少占用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或者采取有效的生态补偿措施,如异地造林等;保护周边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例如,在水利工程附近的山区或湿地开展旅游活动时,要设置合理的缓冲区,避免游客干扰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和迁徙路径。
(三)旅游规划与设施建设
1、规划合理性
旅游规划要与水利工程的特点和周边环境相协调。要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的景观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例如,结合不同水利工程的历史文化,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主题活动;注重旅游资源的整合,将水利工程旅游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如山脉、森林)、人文景观(如古镇、民俗村落)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2、设施建设质量
旅游设施建设要符合相关标准。例如,旅游步道的建设要考虑游客的行走安全和舒适性,合理设置坡度、宽度和防滑措施;观景平台的设计要考虑视野、防风、防雨等功能;旅游设施的建设风格要与水利工程及周边环境相融合。避免出现风格突兀的建筑,尽量采用生态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视觉污染。
(四)游客管理与安全保障
1、游客容量控制
根据水利工程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合理确定游客接待量。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如生态足迹分析、环境容量测算等,制定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游客容量上限。
2、安全管理措施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在水利工程旅游区域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如在水库边、河道旁提醒游客注意溺水风险,在水闸、泵站等设备附近提醒游客防止机械伤害等;配备足够的安全救援设备和人员。例如,在游船码头配备救生艇、救生衣等设备,培训专业的救援人员,能够及时应对游客溺水、突发疾病等紧急情况。
总而言之,将大型水利工程融入文旅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提升当地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使涉及地区在区域发展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好“三大水利工程”融入文旅发展意义深远,建议甘肃省文旅厅和水利厅及“三大水利工程”主管单位,深入研究水利事业单位和企业融入文旅发展的措施办法,克服畏难情绪,加强沟通协调,增加资金投入,切实推动甘肃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课题组成员:
姬广武 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梁彦慧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郭桂莉 兰州市城关区徐家山林场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