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的“甘肃文史大讲堂”2025年第二讲,在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拉开帷幕。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兰州大学教授汪受宽先生,以《对陇右汪氏历史的若干认识》为题,为现场听众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历史文化盛宴。
此次活动由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馆长王华存主持并致辞。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领导班子成员,部分馆员、研究员及机关干部职工,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干部职工,部分省政协社科界委员、相关高校师生,以及新闻媒体记者等约120人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了这场讲座。
汪受宽先生深耕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地方史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多年,学术造诣深厚。在讲座中,他围绕漳县汪氏的显赫家世及遗存遗迹、族属及其与徽州汪氏的通谱、降蒙—保境安民的无奈抉择、作为大统一急先锋的历史角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弘扬陇右汪氏文化的建议等六个维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解读了陇右汪氏历史中的具体事件与文化现象。凭借渊博的学识、新颖独特的视角,带领现场听众穿越时空,深入探寻汪氏文化,使大家对其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知,尽情领略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
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馆长王华存总结时强调,陇右汪氏文化无论是在漳县、甘肃全省,还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特别是在中央大力倡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下,深入挖掘和弘扬陇右汪氏文化在元朝时期推动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西部安定及捍卫国家统一等方面的实践与贡献,具有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王华存指出,姓氏作为中华民族文明中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个体对家族渊源的探寻,更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社会纽带维系的关键。从历史角度看,它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活态史书”;于文化传承而言,是凝聚民族认同感的精神桥梁;以社会学视角审视,是洞悉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窗口。深度挖掘姓氏文化价值,对于守护文化根脉、传承民族精神意义深远。
(报道:王世江、鲁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