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 咨政建言 >> 建言献策

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昊伏羲祭典”特色品牌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08/31/ 17:53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伏羲“开天明道”,创画八卦,确立了朴素的唯物辩证哲学观,奠定了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根基,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人们把上古先民开拓进取的强大创造力和伟大的历史功绩,都聚集于伏羲形象之中,并通过祭祀来表达对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无比崇尚和敬仰。

  一、天水伏羲庙祭祀伏羲历史沿革概况

  天水作为伏羲氏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最早能追溯到先秦时期,秦人在渭水河畔以三牲“太牢”之礼祭祀伏羲。

  关于天水伏羲庙祭祖的历史沿革,就不得不从天水卦台山说起。据史料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7),在秦州三阳川蜗牛堡(今天水卦台山)创建了伏羲庙并开始有了一定规模的祭祀活动。到金章宗明昌时(1190-1196年)已经兴盛,并纳入金朝祭祀伏羲之列。元元贞元年(1295),元成宗铁穆耳诏令全国各地通祀三皇,天水卦台山又重建伏羲庙,由官府出资,官员主祭。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为彰显自己比前朝更加重视祭祖,在洪武四年(1371),会同礼部、太常寺、翰林院商议后,认为全国通祀三皇,由医师主祭是对三皇的亵渎,理应中止改为朝廷专祭。所幸天水卦台山被明廷列为伏羲寝陵之一,所以卦台山祭祀活动得以保留。明成化十九年(1483)左右,秦州知州傅鼐在州城西关主持修建了伏羲行宫“太昊宫”(今天水伏羲庙),随即在秦州西城“太昊宫”内开始了一些亦官亦民的祭祀伏羲活动。明正德五年(1510),随着祭祀伏羲禁令松弛,卦台山和秦州伏羲庙恢复了春秋官祭,祭礼仿于文庙。正德十六年(1521),巡按甘肃御史许翔凤上书朝廷,以卦台山远离州城,不便祭祀为由,建议在城西关伏羲行宫“太昊宫”设祭并获朝廷批准,天水伏羲庙的修建工程也正式开始,嘉靖二年(1523)天水伏羲庙初具规模,由礼部专订规范化祭文,州署拨付银两,地方官府设置祭祀程序、礼乐,选配乐生、舞生,制定祭祀服饰和祭器、祭品等。  

  入清之后,天水伏羲庙祭祀主要由秦州知州主持。顺治年间,官府对天水伏羲庙进行了较大的修缮,使得伏羲庙重新恢复到明嘉靖十年的建筑规模。乾隆年间由于地震而有所损毁,随后又进行了重修。据统计,明清两朝对天水伏羲庙共有九次大的重修。乾隆四十六年(1781),清廷获准甘肃布政司每年划拨专银,恢复秦州伏羲庙太牢之礼,官祭由一年两度(春秋两祭)改为一年一度,时间定在农历正月十六日(民间相传为伏羲的诞辰,即春祭)。秋祭在农历七月十九日(相传是伏羲仙逝的日子,亦称殁祭),由民间自发祭祀。清中后期,祭祀费用由州署出资定额20两,祭祀不再由官府主祭,逐渐转为由地方士绅组成的“上元会”主持祭祀。同治年后,天水祭祀伏羲活动渐次冷淡,官方只祭一次,民间祭祀一次。民国时期,天水伏羲庙驻扎军队,对伏羲庙建筑和祭祀活动的传承有一定的损坏,但祭拜人祖已成为天水当地百姓的习俗,周边乡民的祭拜活动从未间断,延续至今。

  天水伏羲庙祭祀伏羲的礼制能够历朝历代经久不衰、流传有序,便是源于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认祖”情怀。追念先祖、饮水思源是中华儿女最优秀的基本特质,祭祀礼仪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则是对先祖感恩报德的无限诚意。我们加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昊伏羲祭典”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不仅对加快甘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形成天水地区特色发展新路子有着促进作用,也在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国家统一,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太昊伏羲祭典”特色品牌和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强文化赋能,激活产业增量。“太昊伏羲祭典”的内容涉及到了民俗、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手工技艺、饮食、农耕等多个领域,并不是单一的祭祖仪式。建议依托“太昊伏羲祭典”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其他领域的产业基础,组织专家深入调研指导,积极发掘“文旅+”的价值链,跳出单+形态,开拓“文旅+科技+工业+农业+餐饮业+”等众多新业态,构建跨域“组团式”融合发展空间格局。坚持文化塑魂、文化提质、文化兴农、文化引资,孵化、聚集优秀的品牌项目,以文化资源优势带动其他产业项目落地,以其他产业项目反哺激活文旅快速融合发展,从而形成全方位的产业增量。

  二是加强场景营销,促进文旅消费。“太昊伏羲祭典”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拥有十分扎实的群众基础。建议开启以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礼仪为主题,以天水伏羲城为载体的夜间模式,积极开创夜间经济项目,串联户外巡演、星空餐饮、潮流打卡和文娱活动等元素,打造“颜值与品质并存”的特色“夜旅游”活动,满足本地和周边市民“微度假”需求。同时整合秦州区和麦积区两地夜游项目,加强文旅消费宣推,创立“云游龙城”文旅公共服务平台,汇集美食特产、酒店住宿、精品旅游线路、目的地概览、景区舒适度、线路导航、购物指南等全方位旅游信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为游客提供游前、游中、游后的信息共享和“一站式”“移动化”线上服务。

  三是加强品牌引领,推进融合发展。近年来,随着公祭伏羲大典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伏羲文化的广泛传播,“太昊伏羲祭典”已然是海内外对于龙城天水认知的一个重要标签。建议将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与秦州古城以及其他特色旅游项目和城市建设一起同谋划、共发展,建立健全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机制,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共享型的文旅产业。充分利用天水地区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明确“龙头”,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为根基,形成强大合力,在与周边省市转型跨越发展的竞争中重拳出击、脱颖而出。同时,也真正将“羲皇故里”烙印在天水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当中。

  四是加强人才引育,激发创新动力。在当下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全国各地转型发展的新思路层出不穷、百花争艳。而天水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化新科技相互碰撞后迸发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更大的机遇,如何在新征程中与时俱进、争先进位便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强市将是我们实现建设幸福美好新天水的主要战略支撑。建议在不断推出优惠政策,加强招商引资,吸收顶尖精英的前提下,培养本土改革创新型人才,储备精神赓续、文化传承的“接棒人”。同时落实教育、激励、服务等保障机制,激发新生代富民兴陇、乘风破浪的豪情斗志。

  执笔:管  玉  省政府文史馆研究员

     郑文玉  天水市博物馆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版权所有  陇ICP备 19002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