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 党的建设 >> 机关党建

坚定文化自信 发挥独特作用 努力建设彰显甘肃特色全国一流的文史研究馆

时间:2023/06/12/ 11:27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坚定文化自信 发挥独特作用 努力建设彰显甘肃特色全国一流的文史研究馆

——在2023年省政府文史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华存

(2023年4月23日)

同志们:

  经省政府同意,今天我们召开省政府文史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时代文史馆员制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精神,站在建馆70周年的新起点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充分发挥崇文鉴史、咨询国是、民主监督、统战联谊作用,彰显甘肃特色、争创全国一流,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贡献智慧和力量。

  刚才,传达学习了省委书记胡昌升、省长任振鹤对文史馆工作的批示,宣读了文史馆建馆70周年之际发来贺信的单位名单,为16名新聘研究员颁发了聘任书,馆员研究员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在此,我代表省政府文史馆向关心支持文史研究事业的单位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新聘研究员致以诚挚的祝贺,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甘肃文史研究事业必将不断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绩。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给予我们丰厚的精神滋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文史馆工作的批示,为我们做好今后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深刻理解“国之大者”,把准文史研究工作的职能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国之大者”,指出“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未来五年要实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并从五个方面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性安排部署。可以说,建设文化强国就是国之大者,更是我们每一名文史研究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一定要站在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认真看待并用心做好文史研究各项工作。

  ——我们是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文史馆理应在增强文化自信上走在前、做表率。最根本的就是要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我们要重点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组织馆员研究员开展专题研讨,撰写理论文章,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宣传,真正在学习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文化自信。

  ——我们是丰富和繁荣“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无论是文艺创作、文化产品生产,还是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设施建设,都应当把人民需要作为着力点,把人民欢迎、人民满意作为目标追求。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广大馆员研究员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力作,努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和对高品质、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我们是驱动和开拓“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建言献策作用,组织馆员研究员深入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阐释、解读、挖掘蕴含其中的时代价值。

  ——我们是促进和熔铸“文旅融合”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我们要积极走出一条守正创新、文史为鉴、服务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既要深耕文史研究,繁荣艺术创作,又要进一步加大挖掘和开发利用我省历史文化资源的力度,抢占制高点,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强省作贡献。要依托我省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旅游资源,在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选好题,加强研究,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加快发展。

  ——我们是推动和强化“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我们在这方面有义务、更有责任作出更大努力,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为讲好甘肃故事添砖加瓦。

  二、时常做到“温故知新”,弘扬文史研究工作的光荣传统

  文史馆这一机构的设立,是党的老一辈领导人政治智慧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体现。今年是我省文史研究馆建馆70周年。在这个特殊而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有必要一起了解文史馆的前世今生,温故知新,努力把这项事业推进得更好。

  首先,弄清楚文史馆从哪里来。早在1949年1月,中共中央迁驻北平(今北京)前,毛泽东同志就考虑到社会贤达、知名人士的生活境遇,计划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安置生活困难的老年知名人士,并在建国后指示周恩来同志办理此事。1951年7月,在首都北京正式成立了中央文史研究馆。1952年9月5日,政务院第149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设置文史研究馆的决定》,要求全国各省级、中央或大行政区的直属市设置文史研究馆,以安置一批具有相当学识、在地方上具有相当声望、生活困难、且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上的文人耆宿。这一创举体现了党和政府“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政治智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成为联络党外人士的有效途径。根据政务院的规定,西北军政委员会下达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名额60位,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同年10月制定了初步计划,12月任命了馆长,并组织在兰州的几位拟聘馆员在兰州市中林路的几间民房内开展工作。1953年4月17日,省人民政府召开甘肃省文史研究馆成立大会,省政府主席邓宝珊主持会议,宣读了省政府成立省文史馆的决定及馆长任命书,颁发了馆员聘书。

  其次,弄清楚文史馆是如何定位的。文史馆创办之始,强调的是一个“养”字,这一核心宗旨一直延续到50年代中后期。1956-1957年,国务院、中共中央统战部先后下发文件,阐明设置文史研究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把一部分老年知识分子养起来”;其次是“在此前提下,组织馆员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由此开始,逐渐发展出文史馆系统“敬老崇文、尊贤尚德”的办馆宗旨。省文史馆的早期工作,主要围绕周恩来总理关于“爱国人士撰写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材料,留之后代”的号召,把工作重点放在“三亲”资料的搜集、整理与撰写上。到1966年前,省文史馆共组织馆员撰写“三亲”史料64种,记录史事226件。这些史料后来编辑为《辛亥革命后40年甘肃政变、兵变、民变史料》《甘肃历代自然灾害录》《甘肃省建置地名沿革表》《甘肃新志·近百年大事记》等,基本理清了甘肃历史、特别是甘肃近现代史的线索,资料大都真实可靠,为后人深入研究甘肃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1966年5月开始,省文史馆也受到冲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1978年12月,省革委会恢复了在世的几位馆员身份和生活待遇,1979年至1981年又陆续聘任了6位馆员,酝酿恢复省文史馆。1981年 10月,省政府召开了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复馆会议,从即日起全面开展工作。

  再次,弄清楚文史馆的演变过程。改革开放后的甘肃省文史馆出现了新的气象。首先,晚清、民国间文化巨子大多已因各种原因离世,由此造成馆员、研究员队伍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其次,时代的发展、国家战略的改变是更重要的原因。文史馆的工作核心已经从相对被动的“养”,转变到助力于社会、经济、文化诸领域发展的“敬”与“崇”。198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史研究馆工作的意见》,规定文史研究馆的主要任务是“敬老崇文”,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已经退休或从某些职位上退下来而在文史方面确有专长的党外人士。1988年,国务院《关于改进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史研究馆工作的通知》(国发[1988]57号)下发,规定文史研究馆是省人民政府领导下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文史研究事业单位。按照党政分开的原则,文史研究馆由当地人民政府领导。在馆员的安排和统战政策方面,接受党委统战部的归口领导。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加强办事机构。同时,鉴于社会上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的老年知识分子为数已经很少,文史研究需要安排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学识渊博,贡献较大的专家、学者,以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个文件明确了基本任务和工作原则,统一了思想,为文史研究工作步入正常轨道提供了方向和政策指引。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文、老、名”构成了省文史馆馆员研究员队伍的主体。至2000年,省文史馆完成了新时期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的转变,工作重点过渡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馆员专长,弘扬民族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统一战线上来。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十来年间,甘肃省文史馆迎来了新气象,新变化,担负了新任务。2011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省文史研究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省文史馆在新的历史时期所担负的使命,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进一步显现。文史研究领域逐年拓展,研究的深度、广度超越以往。举凡政事、建置、书法篆刻、工艺美术、文学、宗教、商贸交通、姓氏、金石、古籍整理、人物、教育、民俗、医学、哲学、等近乎全面覆盖;依托《甘肃文史》杂志、甘肃文史讲坛,以及各类论坛、研讨会,探索、发掘和刊布出丰富的学术成果,并时时有突破性成绩;诗文书画创作持续繁荣,创作质量和品位逐年提高。文化交流活跃,增进了互信、了解。甘肃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亟需发掘整理,以服务于建设文化大省的需要。新的历史时期,省文史馆重视文化交流工作,鼓励和支持馆员、研究员“走出去”,以宣传甘肃、介绍甘肃为己任,让国内外更充分地了解甘肃、认识甘肃。统战联谊工作有声有色,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在省委统战部的指导下,省文史馆加强了港、澳、台工作交流,每年派出馆员、研究员到两岸三地开展文史交流,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开展调查研究,强化馆员、研究员的咨询性,积极参政议政,为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每年省人代会、省政协会,馆员、研究员均列席或出席,同代表委员一起参加分组讨论,共商甘肃发展大计,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意见。改革开放以来,省政府文史馆在省政府的领导和省委统战部的指导下,坚持统一战线旗帜不动摇,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不断摸索,科学发展,逐步建立了具有甘肃特色的文史馆工作体系。总结过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甘肃文史馆事业的发展历程始终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政策休戚与共,甘肃文史研究事业成就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重视、关怀与支持,甘肃文脉赓续的力量源泉得益于陇原大地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厚重积淀,甘肃文史研究事业的传承发扬得益于馆员、研究员和机关干部的历史情怀与担当。

  最后,弄清楚文史馆的奋进目标。走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我们要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建设具有甘肃特色、全国一流的文史研究馆。我们要建设一流阵地。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切实锤炼干部队伍,努力转变工作作风,着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能,将文史馆建设成为我省文史研究的策源阵地、文化宣传的推介阵地、文化传承的研发阵地、硕学之士的汇聚阵地。我们要深研特色文化。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入全面发掘和研究特色文化。要依托甘肃历史文化的雄厚资源,组织馆员研究员深入开展甘肃地方史和甘肃史前文化、始祖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红色文化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我们要服务全省发展。走出一条“守正创新、文史为鉴、服务决策、服务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既要深耕文史研究,繁荣文化事业和艺术创作,又要进一步深度挖掘我省历史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和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的作用,强化资政建言职能,为文化强省作出我们应有的、独到的贡献。我们要深化合作办馆。加强与中央文史馆及兄弟省市区文史馆的业务联系,促成中央文史馆与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利用中央文史馆与国内外智库机构以及国际组织联系广泛的优势,联合举办论坛和文化活动,开展调研和战略决策咨询合作。我们要打造平台载体。继续办好“甘肃文史大讲堂”,办出名堂,办出质量。同时,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邀请全国社科界知名专家,为我们传经送宝、开拓思路;另一方面,引导馆员研究员以文史视角讲好甘肃故事,传播甘肃声音,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三、切实抓好“主责主业”,彰显文史研究工作的价值魅力

  文史馆的主要职能是崇文鉴史、咨询国是、民主监督、统战联谊。围绕主责主业,我们要总结过去一年的成绩、增强信心,同时,也要做好部署安排,确保今年各项工作有力推进、出新出彩。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主动作为,取得了积极成效。崇文鉴史方面,与读者出版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动馆员研究员研究成果转化;推进《甘肃金石录全编》《甘肃文史集萃》《敦煌民族文献论稿》《陇上文藏》等著作编纂工作;资助5名馆员研究员著作陆续出版发行。咨询国是方面,进一步增强建言献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等工作,由馆领导带队,分赴庆阳、天水、甘南等市州进行调研、撰写报告。全年共向省政府提交9篇咨政建言报告,全部得到省领导批示。统战联谊方面,先后组织馆员研究员赴榆中开展游园联谊,参加省档案馆主题展和省直机关老干部喜迎党的二十大书画展等活动,开展了为29名80岁以上资深馆员研究员祝寿活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与天津文史馆、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联合举办以反映天津帮扶甘肃脱贫攻坚和东西部协作为主题书画作品联展,并赴平凉进行文化考察交流。参加中央和兄弟省份文史馆在杭州、银川等地举办的展览活动,15名馆员研究员作品参展,9人书画作品被宁夏文史馆收藏。举办“甘肃文史大讲堂”,并融入甘肃卫视“丝路大讲堂”栏目,裴正学等6位馆员研究员的讲座播出,收到较大反响。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方面,制定馆员研究员服务管理办法、干部职工联系服务馆员研究员制度,为馆员研究员提供精细化、精准化服务。馆领导定期对行动不便的馆员研究员登门拜访,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和学术研究情况。组织馆员开展“以艺抗疫,共克时艰”为主题的创作活动,在公众号和网站刊出抗疫主题书画、诗词、歌曲、对联等文艺作品,弘扬主旋律与正能量。选派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有力鼓舞了抗疫必胜的信心决心。抓实定点帮扶工作方面,赴帮扶点康县寺台镇剪子村开展调研,馆里挤出办公经费2万余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社会资金8万元支持帮扶村组建农机服务队,并鼓励干部职工消费帮扶近2万元。组织馆员研究员开展“书画下乡”“义诊下乡”“春节慰问及文化下乡”等文化活动,为农村地区父老乡亲奉献爱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方面,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接受省委巡视,主动接受派驻纪检监察组巡察和指导,全力做好整改工作。注重发挥馆员研究员中党员作用,邀请参加机关党建活动,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在服务文化建设中,把彰显政治性、体现统战性、增效咨询性的要求贯穿始终。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全体馆员研究员和机关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还有差距,学习还不够全面深入系统;在组织馆员发挥崇文鉴史、咨询国是、民主监督、统战联谊作用方面,专业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还有不足,协同配合、攻坚克难的能力还有差距;激励馆员有效履职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馆员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调动得还不够充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文史研究馆工作不断深化、不断提升、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省委省政府对文史馆工作高度重视,胡昌升书记对打造全国一流文史馆提出要求,任振鹤省长希望我们牢记肩负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这些充分表明,文史研究事业发展面临着大好机遇。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激励馆员研究员履职尽责,彰显新时代文史馆员制度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和文化强省建设中作出应有贡献,是我们工作中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在这里,我谈六个方面的意见,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是坚决捍卫“两个确立”,争做“对党忠诚”的坚定拥护者。时刻牢记“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第一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矢志不渝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纲”和“魂”,对标对表、感恩奋进,着眼新时代文化建设所需、文史馆所能、馆员研究员所想,筑牢做好新时代文史研究工作的思想根基,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

  二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当好“文化自信”的坚定执行者。要把文史馆工作放在全省发展大局中谋划和推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围绕文化强省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方面,聚焦地域文化,深挖特色资源,淬炼文化标识,开展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要找准工作的着力点与结合点,深度对接、高度融合、统筹推进,编辑出版高水平专著,展现甘肃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持续推进《甘肃金石录全编》《甘肃文史集萃》《敦煌民族文献论稿》《陇上文藏》等著作编纂工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发挥独特作用。

  三是助推文化强省建设,当好“文化交流”的倾情实干者。我省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华夏文明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加快这些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整理,有利于更加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展示陇原大地的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甘肃文化的软实力,加快推进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省上下的重点工作。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央文史馆的沟通联系,抓住中央文史馆与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宝贵机遇,利用中央文史馆与国内外智库机构和国际组织联系广泛的优势,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陇原文化研究和专题书画艺术创作活动,积极承接中央文史研究馆在我省举办的各类会议、文史研讨和培训活动,助力提升我省文化建设水平。要统筹谋划,注重发挥好馆员研究员在艺术创作、统战联谊等方面优势,进一步加强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与交流,把甘肃的历史、文化和潜力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甘肃、支持甘肃,不断提升甘肃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是积极建箴言献良策,当好“高质量发展”的务实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坚持开放办馆,加强与国内文史研究专家的合作,建立通道平台,健全工作互动机制,围绕文化强国建设的“国之大者”和文化强省的“省之要者”,更加主动担负好文史馆的“责之重者”。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准确把握我省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调查研究,贡献智力支持。今年,我们梳理出37个调研课题,供馆员研究员选题立项、开展调研。要充分发挥馆员研究员社会声望高、群众联系广泛的优势,坦诚谏言、秉公抒怀,积极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想办法、出实招,努力提供观点新颖、富有深度,有分份量有价值的咨政建言报告,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和务实参考。

  五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当好“甘肃故事”的积极宣讲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开展国情考察,组织馆员研究员参加国内外高层次文史和其他社科类学术交流合作。举办统战研修活动,开展交流研讨,加强对党外馆员研究员的政治引领,注重解疑释惑,统一思想认识。赴改革前沿、革命老区、基层一线,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不断增强馆员研究员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握团结奋进的时代要求,增强党外馆员研究员与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高标准办好“甘肃文史大讲堂”,一方面,邀请全国文史、经济、社会等领域知名专家为我们传经送宝,开拓思路;另一方面,发挥我省馆员研究员自身优势,从文史视角讲好甘肃故事,传播好甘肃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鲜活的甘肃风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崭新篇章增光添彩。

  六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当好“文史馆建设”的热情服务者。要持续不断提升机关干部素质,通过举办读书论坛、开展知识竞赛、举办公文写作讲座等措施,推动机关干部学理论、学业务、学知识,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业务能力、主动服从和服务大局的过硬干部队伍。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方法,加强服务保障,规范服务行为,增强服务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前瞻性和预见性。注重加强与中央文史研究馆的纵向联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争取上级单位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注重与兄弟省区市文史研究馆的横向联系,加强经常性沟通交流,借鉴经验方法,建立友好合作机制。积极搭建平台,努力解决馆员研究员出书难、办展难及宣传推介不到位等问题,最大限度拓展馆员研究员施展才华的空间。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和省内高校的沟通协作,不断整合文化资源,努力在促进甘肃文化展示、弘扬国学传统、倡导社会新风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四、牢牢把握“根本保障”,树立文史研究馆一流工作形象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要坚持不懈提能力、持之以恒转作风、全力以赴抓落实、一心一意谋发展,推进新时代文史馆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三抓三促”行动。把主题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将“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刻在心里、落到实处,贯穿到主题教育全过程,当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结合深入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见实效。对标对表目标任务,着力解决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要积极开展“全国文史研究馆队伍建设年”活动。中央文史馆提出2023年开展全国文史研究馆队伍建设年活动,目的就是通过打造政治能力过硬、战略眼光敏锐、专业本领高强、敢担当善作为的高素质队伍,进一步提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能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文史馆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就是要带好馆员研究员和机关干部两支队伍。近年来,文史馆“两支队伍”发生了较大变化,吸收了不少新鲜血液。要围绕文史馆建设长远发展目标,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改善队伍结构,提升能力水平,更好担负起时代赋予文史研究事业的光荣使命。

  同志们,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彰显甘肃特色、争创全国一流为目标,努力把文史研究馆建设成为决策咨询的重要机构、民主监督的重要力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展示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窗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版权所有  陇ICP备 19002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