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 咨政建言

关于在兰州新区建立灾备与灾害预警中心的建议

时间:2023/05/31/ 14:55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兰西城市群是国家国防安全、国土安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核心区,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纵深地带,自古是自然灾害高发、频发地区。长期以来,旱灾、沙尘暴、暴雪、地震(2013“7·22”岷县漳县6.6级地震)、滑坡、地陷、雹灾(2018岷县雹洪灾害)、泥石流(2010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灾害频发。例如,2020年“8.13”甘肃陇东南多轮短时强降雨天气,引发洪涝并发生多种次生地质灾害,共造成陇南、定西、天水、甘南、临夏10个市(州)的46个县(区)、33.67万户、134.46万人受灾,因灾遇难25人,紧急转移安置8.82万人,房屋倒塌2684户1.06万间,农作物受灾49.3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91.23亿元。2021年5月青海玛多地震造成果洛和玉树7个县11.3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0.8万人,倒塌房屋1039间,直接经济损失41亿元。类似的灾害事件对区域发展破坏和影响深远。

  易发、频发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事件不仅使区域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的损失,而且也是导致区域因灾返贫致贫,阻碍农区和牧区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严重制约区域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进程和乡村振兴目标实现。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考察中指出:“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西北地区多次的重大灾害救援过程中凸显出:区域各个城市之间距离远,区域联动应急响应较弱;部分偏远的农区牧区交通通达度与可进入性差;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物资储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灾害评估、信息服务能力的时效性和机动性与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为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区域防灾救灾科学、精准、快速、有序进行,有效地将灾害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省政府文史馆、兰州交通大学、中科院专家团队经过实际调研,系统分析在兰州新区建立国家灾备与灾害预警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具体建设建议。

  一、兰西城市群灾备与灾害预警现状

  (一)兰西城市群互联互通初显成效

  自2018年《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施行以来,甘青两省加快构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县乡公路等多层次综合快速路网,基本形成了以兰西铁路和G6、G341等国道为主骨架、省道和县级县乡公路为脉络、外联内通的便捷路网;围绕先进制造、有色冶金、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开展科研合作和产业对接,积极打造优势互补、互为配套、合作共赢的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级发展战略,兰西城市群是我国“胡焕庸线”以西唯一的跨省区城市群,其特殊的地理区位、生态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其自身的扩展效应、作为增长极的带动效应、区域接连共筑发展轴的拓展效应、国土空间功能网络化的结构效应在西北地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兰西城市群备灾基础设施布局基本形成

  对于地震、地质灾害、重大危险源风险及传染性疾病等灾害风险,大多需要依赖具有前瞻性空间规划来分散区域潜在的风险,尽可能降低灾害的影响力和破坏力。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建设1座省级防灾减灾物资储备库、1座青藏川三省区康巴地区救灾物资储备库、西宁市救灾物资储备库,新建、改扩建全省39个多灾易灾县、32个乡级民政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配置附属设施和设备;甘肃省建成救灾装备项目和54个救灾物资储备库、11个救灾应急指挥平台、61个救灾应急避难场所,形成以省红十字会备灾中心(驻地兰州)为主,以定西、陇南、甘南、天水、庆阳、平凉、舟曲、河西地区备灾仓库为补充的红十字会备灾网络体系。但是,兰西城市群在生态环境脆弱,多种灾害复杂并存的现实背景下,部分城乡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大部分避难场所只进行了认定挂牌,还不具备应急避难的设施功能。

  (三)兰西城市群长效灾害预警与响应机制尚未建立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围绕城市群在自然灾害防治与风险防范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应急管理基础能力等方面开展的工作还较为薄弱,尤其在2020年开始新冠疫情蔓延扩散,西北地区人口相对集中的兰西城市群地区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领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十三五”以来,兰西城市群建立和完善强对流天气短期和短时临近预警系统,建立大风、沙尘暴、霾、霜冻、寒潮预警系统,完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并开展城市灾害普查,建立城市极端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实现对城市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的影响评估。但是,区域间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分割、资源分散、衔接不畅的问题,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专项规划方案尚需进一步健全。

  二、兰西城市群灾备与灾害预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灾害是地区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

  兰西城市群各个城市之间距离远,居民点分散,大量农牧民分散在较偏远的牧区和山大沟深地区(该区域农户大多为脱贫户),山区是一个承灾体密集、灾变风险广布和灾害事件频发的区域,交通通达度与可进入性差,一旦发生灾害,救援力量和物资很难进入。同时,自然灾害频发不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区域生态破坏、道路网络瘫痪,直接与间接的经济财产损失等,还会引发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如乡村基层组织体系被破坏、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灾区群众心理受创等。此外,刚刚脱贫地区大都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灾害易发多发,交通基础设施正常运行极易受到自然因素影响,固有的高脆弱性对贫困程度加剧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灾害与贫困易形成恶性循环,脱贫人口分布与灾害频发区域呈现出高度的“地理空间耦合性和重叠性”,随时可能出现规模性因灾返贫致贫的可能,严重制约区域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成果巩固。

  (二)区域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完善,救援物资储备单一,应急响应速度慢

  “汶川地震”之后国家整体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初步形成“中央-省-市-县”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灾害发生不确定性增加,新冠疫情叠加造成的物资压力,以及行政区划因素造成的管理体制的约束。西北地区整体联动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管理的条块分割影响跨省区的物资快速调配;其次,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储备库选址布局不甚合理、储备方式单一、品种不够丰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基层储备能力不足等;第三,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间救援距离远,可达性与通达性较弱,导致物资运送和灾害的应急响应相对缓慢。灾害的响应与日益复杂严峻的灾害形势和社会各界对减灾救灾工作的要求和期待相比存在滞后性。

  (三)缺乏区域联动的防灾减灾规划与大数据应急预警平台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综合的复杂系统,它涉及到众多的子系统和要素,例如城市空间子系统、灾害及灾害链子系统、各单项防灾规划子系统、灾害管理子系统等。目前,地区各层级防灾规划基本是针对各个具体灾害类型独立编制应对该灾种的规划,这样的规划在应对多种灾害同时发生等复杂场景时,无法系统地反映区域综合防灾规划整体性,不能体现出防灾规划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导致灾害救援的时序无法确定,防灾效率低下,综合协调步调不一致,预警、预报、防灾减灾信息不对称,无法形成应有的合力,缺乏全域联动的防灾减灾长期规划。此外,存在现有对地观测资源利用效率低,“空-天-地”观测协同监测能力弱、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处理及信息提取能力不足等问题。目前基于卫星、无人机和传感器区域动态、实时、持续、大范围灾害感知监测面临数据分散,“空-天-地”一体化观测缺乏有效数据关联和有效调度,灾害事件监测不同步、不全面,应对突发重大灾害事件反应慢、滞后。因此,目前分散预警平台无法提供大尺度、及时(实时)、准确的灾前、灾中和灾后全方位一手数据,且无法短时间对积累得到大数据进行快速并行运算,导致从数据分析到空间决策落地难以实现。

  三、对策建议

  (一)建议在兰州新区建立辐射西北的国家级区域灾备与灾害预警中心

  首先,2022年3月,《甘肃(兰州)国际空港发展规划(2022-2035)》获批,作为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和“陆空”物资转运港,兰州市区位优势独特,辐射西北五省区和西藏自治区,区域交通可达性高、物资转运距离短、应急响应速度快;围绕《甘肃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的“建设高质量综合交通网络”的总方针,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为主干,以普通公路、水运为补充的“两廊六轴十直联”综合交通网主骨架。其次,青藏线、兰新线等铁路辐射能力和中川机场保障支撑能力对西藏、青海与新疆作用突出,区位与交通优势无法替代,可以对区域内主要省份进行保障救援支撑。兰州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本身具备灾害应急物资生产、加工和大量物资储备与基础运输能力,兰州市农产品和工业产业链完整,关键时刻无需大规模的从其他地区转运物资。第三,兰州新区具备建立大型灾害应急物资储备与应急预警中心所需要的土地空间条件,且兰州新区的具备其他地区没有的政策优势、资金优势、交通便利(紧邻机场)、物流体系完备。同时,作为兰西城市群的核心枢纽,可以辐射整个兰西城市群和黄河上游地区,是该区域国家地区灾备与预警中心独一无二的选址区域,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

  (二)系统科学开展灾害对乡村振兴和重大基础设施影响评估

  充分利用筹建的灾害预警中心产生的大数据,第一次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和实地调查。首先,精准识别西北大尺度区域频发易发灾害的风险等级、关键区域和空间规律特征;其次,厘清西北区域灾害发生驱动机制、灾害易发区域与农牧民居民点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灾害对农牧业、居民财产、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准确识别和评估灾害对不同区域的返贫影响;第三,建议系统评估灾害对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高铁、水库、电力设施)、生态移民点(含乡村振兴移民)影响。综合评估灾害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和重大基础设施和移民点影响,确保乡村振兴推进和区域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编制区域防灾减灾规划,构建“空天地”一体的大数据灾害预警体系

  区域综合防灾规划与实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综合的工程,涉及到众多的子系统和要素。首先,建议充分利用区域规划“一张图”优势,将西北五省国土规划、生态规划、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等通过灾害事件链进行有机整合,编制区域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通过规划做到灾害监测的系统性、全过程、特殊性、针对性、多尺度、精准性与全信息监测预警,应对多源复杂环境灾害;其次,通过系统整合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气象、卫星、灾害应急预警、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等数据平台优势与数据信息资源,在兰州新区建立跨区域、跨学科、“空-天-地”一体的灾害大数据长期监测、动态预警及应急响应平台;最后,动态和实时掌握区域各方面数据,协同灾备中心,展开全面系统的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联通响应。

  上述建议的实施可以对区域大尺度联动的灾害防范和应急救援产生深远影响,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安全稳定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可以有效规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大规模因灾返贫问题,切实保障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执笔:韩甦毅、周亮、王文达、魏伟、王宝、陈志杰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版权所有  陇ICP备 19002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