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 咨政建言 >> 建言献策

关于南梁红色景区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03/10/ 11:31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曲涛 省政府文史馆研究员、陇东学院教授

  众所周知,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曾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块红色区域,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奔赴抗日战争前线,提供了出发点。在这块红色区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陕甘宁边区,后来成为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总后方,延安也成为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和党中央长期战斗和工作的地方。南梁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人民为革命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成为甘肃红色历史和红色基因的重要内容。

  2009年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甘肃视察期间,都对南梁以及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两点一存”的历史地位做出了明确的论述,提出过对南梁的历史要好好研究,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是硕果仅存?为什么会硕果仅存?要加强研究的重要指示。

  一、南梁红色景区的建设情况

  南梁红色景区的建设工作始于1986年。当时,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工作和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倡导下,修整了荔园堡城楼、建立了烈士纪念碑,并在原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地旧址关帝庙中,进行了简单的革命历史陈列。2004年列入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6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华池县委县政府在荔园堡里,修建了一个建筑面积800多平米的陈列馆,开始进行布展工作,2009年,该馆正式对外开放。由于该馆面积太小,无法全面展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厚重历史,2012年华池县在荔园堡外又新建了建筑面积达7300平方米的新馆,同时,建设了“两点一存”广场和南梁红色小镇。新馆落成后,先后接待游客和参观人员100多万人次,对于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5年,华池县在该县县城建设了“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现已经成为全国法官教育基地。

  2015年至2019年,合水县利用当地在陕甘红军创建过程中形成的红色资源优势,在临近南梁的太白镇建立了“陕甘红军纪念馆”,现已经成为甘肃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场所。

  2020年,甘肃省纪委和庆阳市纪委在南梁荔园堡里的旧馆建立省级廉政教育基地——“南梁廉政教育馆”,开展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党风和廉政教育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南梁红色景区还先后建立了抗大七分校旧址陈列馆、大生产运动陈列馆等红色场馆,在大凤川建立了南梁干部学院。

  上述这些红色场馆、干部培训基地是南梁红色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南梁革命精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南梁红色景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关于南梁红色场馆陈展内容的修改和完善问题

  南梁革命纪念馆的布展工作是在中央和省委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完成的,陈展的文字和图片都经过各级党组织的严格把关。当然,在文字、图片和陈展方式设计上仍然难以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需要增补一些内容。因此,对于陈展内容进行修订是完全必要的。

  修改和增减陈展内容必须依照严格、规范的程序来进行,不能因某个干部参观时的一言半语,随意去修改革命纪念馆的陈展内容。比如,1934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史上是一个大事件,意义非常重大。在陈展时,我们严格依据时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以及一些与会老红军的回忆资料中所说的“投票”选举的方式进行陈展。开馆后,有的干部参观时提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是用“投豆豆”选举产生的。按照这个指示,南梁革命纪念馆修改了陈展内容,还找了一个碗,放在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时的旧址南梁荔园堡关帝庙里,让讲解员说这就是当时的碗。这是不严肃的。我们知道,“投豆豆”选举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大规模普选运动中创造的一种选举方式,并不是南梁时期就有的,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选举方式,前移到南梁时期,是不准确的,也不能提高南梁的地位,相反,有可能对于南梁红色场馆建设带来不必要的干扰。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南梁的其他红色场馆也有类似的情形。

  因此建议,今后对于干部群众参观时提出的有关陈展文字、图片、讲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的相关建议,纪念馆接待人员在态度上应该采取诚恳和虚心的态度,先认真记录下来,再组织专业人员,考证史实,认真加以研究,并按照严格的程序,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然后才能对陈展内容加以修改和完善,决不能由某个干部的言论,或由纪念馆里的人员随意去修改、变更陈展内容。

  (二)关于革命旧址保护和利用问题

  在南梁红色景区中,除了现在已经用来参观和学习的红色景点外,还有大量的革命遗址和革命活动地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处于坍台和毁损状态,亟待保护。比如,在华池县,豹子川中的陕甘边区红军干部学校、红军粮仓、抗战时期修建的红军和八路军烈士陵园,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甘肃时,鄂豫陕省委在甘肃境内召开的最后一个会议——豹子川王街子会议旧址,豹子川和大凤川等地的抗大七分校各个大队居住的窑洞等;在合水县,平定川的倒水湾南梁游击队整编地,平定川沟口的莲花寺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诞生地(即今天解放军一一六师的发源地),太白镇南梁游击队诞生地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随着岁月的侵袭,这些革命遗址有可能彻底毁坏。因此,对于南梁红色景区的革命旧址,要抓紧开展保护和利用工作,抢救红色资源。

  同时,对于南梁红色景区的规划、设计、利用还应当要有前瞻性,将南梁的红色景区放在陕甘宁红色旅游区的大环境中去思考,放在长征国家文化主题公园中去研究。打造红色旅游走廊,要考虑到庆城至吴起县的高速公路、合水太白至华池的高速公路通车后,陕西延安、关中及东部地区的大量游客进出南梁的线路情况,对华池、合水等县的红色资源通盘考虑,突破省域、县域的限制,提前做好规划,统一设计,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加以保护和开发,做好利用工作。

  (三)关于红色资源的整合问题

  因红色资源归属不同的部门和单位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的情况。如庆城县的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纪念馆是甘肃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担着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任务。与其一墙之隔的庆城烈士陵园是抗战时期党在边区修建的烈士陵园,可以说是陇东分区的重要革命活动纪念地,应当成为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纪念馆的重要活动载体。但是,因为庆城烈士陵园归属退伍军人事务局管理,工作协调不易,这样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重要的革命活动纪念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极佳场所,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议从管理体系上加以协调,使各个红色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关于红色旅游道路的管护问题

  到目前为止,南梁不通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太(白)华(池)高速公路和庆(城)吴(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将会极大地改善延安、黄陵等旅游热点景区与南梁红色景区的交通状况,解决南梁红色景区游客的出行问题。但是,由于南梁红色资源非常丰富,红色景点多、面广、分散,支撑很多重要红色景点的道路现在和将来仍然要依靠县乡公路。因此,对于这些县乡公路的维护保养工作极为重要,这是红色景区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方面。由于水毁和山体滑坡,南梁的县乡道路情况不容乐观,比如太白镇到东华池的葫芦河川道路、大凤川到城壕川的山区道路、老爷岭到南梁的川道公路等,经常因水毁和滑坡, 出现大洞和道路垮塌情况,影响游客的出行。建议统筹安排力量,切实保证南梁红色景区的道路畅通无阻。

  三、关于南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干部教育工作问题

  在南梁红色景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干部培训工作主要由南梁干部学院承担。自该校成立后,发挥了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南梁的干部培训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的困难:

  一是办学规模太小。因设施简陋,办学条件差,南梁干部学院办学规模非常小,培训人员少。现有的教室只有两间,一间能容纳百人左右,一间仅能容纳四五十人,远远不能满足干部培训的需要。而陕西延安干部培训学院(该学院是延安市委办的一所干部学院)下辖梁家河、南泥湾、志丹等多个分校,一年培训全国各地的干部达到12万人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极为可观。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南梁干部学院工作人员偏少,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的重要性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教学任务由兼职人员完成,而兼职人员中,有的由于学识、工作经历的限制,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对干部教育的特点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水准参差不齐,影响到干部培训的效果。

  三是安全存在隐患。由于没有校园,教室和学员宿舍直接暴露在子午岭深山老林里,近几年随着子午岭生态的恢复,山里的豹子、野猪、蛇类等野生动物数量增多,活动频繁,给前来学习的干部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因校址地处偏僻的深山,一旦学员突发疾病,抢救和治疗工作也面临挑战和困难。

  四是教学设备不足,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缺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改进方面困难重重,问题较多。

  五是工作人员有后顾之忧。因南梁干部学院地处南梁大凤川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交通不便,工作人员的子女上学、就医等现实问题时刻困扰着这里的工作人员,使一些同志产生迷茫情绪,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建议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南梁干部学院的发展,从各方面支持该院工作,解决其实际困难,妥善解决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同时,可以借鉴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多点办学的成功经验,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相关区县设立分校或教学基地,发挥各个县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近方便地培训干部,扩大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南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版权所有  陇ICP备 19002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