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 咨政建言

关于建设早秦文化大遗址公园打造陇右秦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建议

时间:2023/02/16/ 17:10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关于建设早秦文化大遗址公园打造陇右秦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建议

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调研组

  甘肃东部和东南部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羌戎文化的交流融汇之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文物工作者先后在甘谷毛家坪、天水董家坪、清水李崖和嘉陵江上游西汉水流域的大堡子山、圆顶山、西山坪、鸾亭山和四角坪等地发现了70余处早期秦文化遗址,成为研究秦人早期历史的重要依据。已发现的遗址年代,上起西周早期下至秦朝,聚落、都邑、城市、墓葬、祭祀、礼制等遗址和车辆、乐器、各种金属器具和陶器等遗物的出土,立体地展示了早秦文化的多姿多彩,为揭示秦文化早期面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秦在陇右崛起,融合羌戎,逐步形成了强大势力,以陇右为根据地,东据三秦,南有巴蜀,然后统一六国,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格局和观念;建立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开水利,北却匈奴,南征百越,开创了中国二千多年的政治和文化基础,对中华文明做出了伟大贡献,对后世直至今日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甘肃东部和东南部发现的诸多早秦遗址,实证了甘肃在秦人发展历史、秦文化孕育发展以及中华文明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其意义非同寻常。

  从商末中潏西迁西垂到秦文公迁都关中,在整个西周近300年间,14代秦人一直生活于甘肃东部。其首领依次是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非子、秦侯、公伯、秦仲、庄公、襄公、文公。其中,从中潏到大骆7代,是嬴秦族群的形成阶段。嬴秦面对西戎环伺和陇右的新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农牧经济,又通过与西戎通婚和经济往来在西犬丘(甘肃礼县盐官川)站稳了脚跟。从非子到庄公5代是秦人“邑秦”(甘肃张家川与清水一带)和秦文化形成阶段。非子善养马,被周孝王征召在今宝鸡的汧河与渭河之间为周室养马,“马大蕃息”,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并在“秦”建立新邑,秦人称“秦”由此而始。秦人又在渭河支流牛头河流域开辟了新居地。西戎反周室,庄公得到周宣王七千兵马支援,伐戎获胜并收复犬丘,被封为西垂大夫,庄公率秦人由秦邑迁入犬丘。秦人在陇上的第三阶段是襄公和文公两代的建国与东迁。公元前771年,西戎攻破镐京,西周亡,秦襄公力战救周,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被封为诸侯,于是秦襄公建国。秦文公继位的第三年东猎,一年后(前762年)到达汧渭之会并迁都于此。在以后秦人几百年的争霸过程中,曾先后分别吞并绵诸戎、邽戎、绲戎、冀戎、獂戎、襄戎、狄戎、义渠之戎、乌氏之戎等陇山周边各羌戎民族,占领整个渭河干流丰饶的土地,势力达到洮水之滨,并以此作为经济后盾,成就了霸业,一统天下。

  现已发掘的70余处早期秦文化遗址,基本解读了秦人兴族、立国到统一天下的全程。目前,学界把早期秦文化考古发现的李崖、西山、毛家坪等遗址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类“李崖型”,有明显商文化风格,年代上限在西周中期偏早,下限可到西周晚期;第二类“西山型”,包括礼县西山、甘谷毛家坪等遗址,年代确定为西周中期偏晚到春秋早期。在2005-2008年、2009-2011年,两次在清水县牛头河区域考古调查,共发现34处周代秦文化遗址。其中以李崖遗址面积最大,可达百万平方米,属于超大规模中心聚落。其葬俗和随葬品上有浓郁的商式风格,尤其是商式风格的陶器,反映了秦人西迁之初的文化特点。证明早期秦人和殷商遗民关系密切,广义当属殷商遗民的一支。反映出早期秦人在商晚期或西周早中期,与戎人不仅能和平共处,而且保持着一种睦邻友好的关系。可以说在非子受封之前,今清水地就已经是秦人的地盘,甚至可能是秦人西迁的行经之地,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秦文化墓葬。很可能是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建立秦邑的所在地,从考古学的角度证实了秦人由中原东来。随着将来对类似“李崖型”遗址的考古学调查和发掘研究,更多赢姓族人早期迁徙西垂的时代和途径将会进一步清晰。

  西山遗址位于今礼县县城西侧、西汉水北岸山地。西山遗址包括西山城址、城内建筑和墓葬等综合性都邑遗迹,城址面积达10万平方米。经过多年的调查发掘基本可以确定这是早期秦人聚落遗址,极大可能是秦人的早期都邑——西犬丘,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秦城。可以认定,这是西汉水上游秦人故地可确认的第一座城址。对于探讨秦早期城市的出现、形态、布局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地位。其中M2003墓葬的体量及其三鼎两簋随葬品,为目前发现等级最高、时代最早的一座秦墓。此墓随葬有剑、戈等兵器,更值得注意的是,发掘所见墓主的鼻梁根部有1枚铜镞插入墓主头骨之内,墓主人很可能毙命于此。说明秦人先祖君臣上下尚武坚毅的民族性格,奋发图强、以武立国的坚定信念。为了在戎羌林立的陇右打出一片天地,英勇善战的军事将领,受到秦君的重视和赏赐,地位开始上升,成为当时的军事贵族。同时也说明,此时的秦人常以战争的方式与周边戎羌、诸侯国交往,有机会接触西戎(羌)、北狄(远至今俄罗斯、中亚地区)草原文明和中原周先进文化。俘虏或臣服者(包括联姻)为早期秦人提供了先进的铸铜技术。证明这时的赢秦已称霸西戎,国势强盛并开始尝试向关中地区扩展。此遗址为确定文献记载的秦人早期都邑——西犬丘和西新邑也提供了重要依据。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位于礼县城东13公里处的永兴乡、永坪乡境内,嘉陵江一级支流西汉水环绕而过,遗址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大堡子山遗址发现了城址、大型建筑基址、墓葬与祭祀遗迹等遗存。年代都处于春秋早、中期,推测此遗址可能为秦人早期都邑“西新邑”。其墓群范围东西6公里、南北3公里,总面积18平方公里,已清理出墓葬14座,车马坑2座,出土文物300多件,有大量的青铜器和金、玉器等。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当地盗墓猖獗,大部分文物被盗(1994年前后,海外陆续出现的“秦公乍铸”铭文的青铜礼器,许多学者认为极有可能出自大堡子山墓葬。上海博物馆曾花重金从海外抢救了4件被盗走的秦公鼎),古墓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遗迹已无法考证。幸存下来并已完成考古发掘的两座南北并列的“中”字型和“目”字型墓,规模宏大,总长度分别为88m和115m,其中有“秦公作铸用鼎”和“秦公作铸簋”字样的青铜器。专家考证,初步确定为秦襄公夫妇或其子秦文公夫妇的陵墓。大堡子山墓地的发掘,使西山陵区得到了确认。与史料记载的秦襄公和文公葬在西山陵区刚好对应。“西山1”应是甘肃礼县的大堡子山,不是陈仓西北之山。西山陵区是秦国建国后第一个国君陵区。专家认为“秦西垂陵园的发掘是二十世纪继敦煌藏经洞和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冶金、铸造、礼制、陵寝制度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填补了先秦文化研究的空缺。秦西垂陵园出现在礼县,对揭开秦早期都城“西垂宫”遗址之谜同样具有对证意义。在礼县发现的主要遗址还有:四角坪遗址,是秦帝国时期与祭祀相关的礼制性建筑群,是国内目前首次发现的秦帝国时期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群,是从王国到帝国阶段转型的标志性建筑——可能就是秦襄公西畤。在礼县鸾亭山遗址发现西汉时期的皇家祭天遗址的汉代西畤,也进一步佐证了秦襄公西畤的地域范围。

  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谷县磐安镇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0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共勘探出墓葬千余座。累计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清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小墓葬199座、灰坑752个。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骨器等各类小件文物1000余件,发掘大量绳纹灰陶片,出土鼎、簋、方壶、甗、孟、敦、盘、匜等青铜容器51件,出土短剑、戈、矛等青铜兵器11件;发掘车马坑5座;发掘大型墓葬两座,其中一座为级别较高的贵族墓葬。其中最重要的文物是金戈铁马——子车戈与全身覆盖彩绘漆甲的战马战车随葬坑,展现了春秋时期秦人车制,对研究早秦独特的车马文化有重要意义。毛家坪遗址的考古发掘,全面证实这里是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后所设的冀县(中国设县之始)故址。2019年此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而且,此遗址所在的磐安镇也是《禹贡》中记载的中国亘古之西垂名山——朱圉(礼县以北,渭河之滨)的所在地。近年来清华大学入藏的战国竹简中曾发现了一部名为《系年》的古佚书,上面记载“飞廉东逃于商盍(奄)氏。成王伐商盍,杀飞廉,西迁商盍之民于邾虎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基本上澄清了历史谜团,由《系年》简文知道,商朝覆灭之后,飞廉由商都向东,逃奔商奄。奄国等嬴姓族跟随附近殷商遗臣小国反周,周公在平定诸国叛乱后,逼迫奄国投降。周成王将商奄之民西迁到“邾虎”这个地点,商奄之民西迁谪戍,无疑与飞廉一家有关,因飞廉的父亲中谲曾有商朝“在西戎,保西垂”的经历,并且与戎人有一定的姻亲关系。“邾虎”即是《禹贡》雍州的“朱圉”。“圉”为马场之意。朱圉山有景墩梁,亦称九墩梁,今尚有九墩牧场,养马历史十分悠久,《甘谷县志》载:“县南景墩梁,曾为非子牧马之地”。整个朱圉山,特别是古坡景墩梁一带,牧草丰美,极宜畜牧。秦人在疲惫困顿中越过陇山,在渭水流域终于找到这块天赐沃壤时,也就找到了后来秦武公时期历史上所设置的第一个地方一级政权——“县”的设置地,并把这种先进的管理制度作为占地治民的尝试。肥沃的土壤、丰茂的林草在大度地接纳了秦人的艰辛时,也膨胀了秦人长剑东指的雄心。

  此外,张家川马家塬墓地,也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代西戎文化的面貌,是研究西戎文化、秦戎关系、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国古代车舆发展和演变以及古代工艺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还有漳县墩坪遗址也清晰地反映了东周至秦汉西戎文化的面貌,其延续时间比张家川马家塬墓地文化略长,并具有同源性。

  甘肃是秦人、秦国、秦文化的发祥地。秦人在兴起、建国、东出和统一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务实创新的价值追求、开放包容的进取精神、尚武坚毅的民族性格、令行禁止的法治观念、上下一心的团队意识、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等文化特质和品格”,对后来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意识的孕育,产生了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广泛分布于今天水、陇南、平凉、定西等地的早秦遗址遗迹,是实证秦文化兴起和发扬光大的珍贵遗产。我们建议:在典型的遗址集中区建设早秦文化大遗址公园,利用现代交通将各大遗址公园和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风景名胜和土特产基地联系起来,打造陇右秦文化旅游经济圈。

  早秦文化遗址分布相对集中,按照考古学界对目前发现的多处遗址大致分为“李崖型”(有明显商文化风格的西周早、中、晚期)和“西山型”(西周中期偏晚到春秋早期)两类早秦时期遗址,在遗址时间顺序和功能区域分布十分清晰,点线结合即可形成区域大遗址公园文旅圈。即:以西汉水流域上游的“大堡子山—圆顶山”、“西山—石沟坪”和“六八图—费家庄”城市、墓葬、祭祀、礼制等遗址群,建立三个“早秦都邑文化遗址公园”中心区;以陇山西侧为主的清水、张家川、甘谷、秦安、华亭等地,是秦人最早西迁与当地戎(羌)狄文化交融的区域,适合于建设秦戎文化融合和秦统一天下的大后方遗址公园。

  陇右地区还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甘肃东部、东南部既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又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交往的前沿阵地,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在各民族融合、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形成了以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彩陶文化、大地湾文化、伏羲女娲文化、战国秦长城、回中道、陇蜀古道和三国古战场等为代表的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还应指出:陇右东部平均海拔1000-1100米,地貌俊秀,气候宜人,素有“陇上江南”之称,风光秀美,风景名胜资源丰富。现有旅游景点300多处,其中5A级1处、4A级16处,还有4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湿地公园。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像山、水帘洞、木梯寺、拉梢寺等共同组成了古丝绸之路东段“石窟艺术走廊”;明代建筑“伏羲庙”和“卦台山”,是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胜地仇池山为400年仇池古国所在地和核心地带,“仇池八景”及多处古洞流传着几千年的故事;西北最大的溶洞武都万象洞神奇瑰丽;还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甘肃唯一的具有北亚热带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赞誉为“甘肃的西双版纳”;青泥岭、官鹅沟和云屏三峡等自然景点,被人们称作“陇上小九寨”,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在陇右和陇蜀古道上经行,留下了传唱千古的著名诗篇。

  由此可见,通过建设早秦文化大遗址公园,结合甘肃陇东南多元文化和丰富的风景名胜,打造陇右秦文化旅游经济圈,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弘扬秦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同时还可以提升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对外形象。在新时期贯彻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这对进一步丰富甘肃文旅资源,实现文旅强省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特就建设好“早秦文化大遗址公园与陇右秦文化旅游经济圈”,提出以下具体意见:

  1.成立甘肃省早秦文化大遗址公园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成立由主管副省长为组长、有关各市、县(区)政府主要领导参与的“甘肃省早秦文化大遗址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文旅厅。以建设早秦文化大遗址公园为主线,做好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协调,分类建设,形成上下贯通、运作高效、协调一致的建设管理体系。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秦文化大遗址旅游环线。以礼县为城市都邑、秦公陵区和祭祀区为中心,建设早秦都邑大遗址公园、秦文化博物馆、“秦风”蒹葭牧野等系列展现早秦古都生产生活场景的遗址公园。以大遗址、大景观和大型人文实景展示秦文化;以清水、张家川和甘谷等遗址分别建设秦戎文化博物馆和大型遗址公园,反映秦人开疆拓土、民族融合和秦国称霸天下的大后方建设等民风民俗。以秦安、华亭、灵台、泾川、宁县、庄浪、临洮、通渭等地打造关陇道、回中道、秦长城、陇西郡、北地郡遗址等秦人出陇山、守边关和雄霸陇右的遗址公园和专题博物馆等文旅展示点。通过挖掘、开发各遗址内涵、场景展示、故事演绎等手段,增强对不同群体的吸引力。

  利用境内连霍高速、兰海高速、平绵高速、十天高速、天平高速、静天高速、两徽高速,以及在建的武九高速公路已经形成完整的网格结构的优势,以礼县大文化遗址大景区为中心和起点,规划建设连接朱圉山牧马场、甘谷毛家坪遗址、大象山、武山水帘洞、通渭碧玉关、秦安大地湾遗址、街亭三国古战场、庄浪朝那湫、华亭回中道、张家川马家塬秦戎文化公园、清水轩辕故里、秦非子牧马地、麦积山大景区、两当玉屏山、陈仓古道、徽县青泥岭、陇蜀古道、成县鸡峰山、西和仇池山和礼县祁山堡,终点回到礼县大文化遗址大景区,形成陇右秦文化旅游环线。将多地人文和自然景区进行联合打造,通过高速公路连接,与境内的高铁、高速和机场接驳,形成一个环形旅游圈,并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当地丰富的农土特产和中药材产业发展。

  3.多渠道筹集资金,政府财政投入和招商引资相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在甘肃东部和东南部多地建设早秦文化大遗址公园与秦文化旅游经济圈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必须切实做好总体规划,做好总体创意设计,分步骤、有重点、分地区、分门别类筹划好资金来源和投资重点。政府财政资金重点解决公益性、关键性大型博物馆、大型遗址馆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各种商业性展示中心、旅游设施、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场所、秦文化演艺和场景展示等,可以分类打包对外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共襄盛举,合作共赢。政府只要做好规划、搭好平台和做好宣传,即可吸引海内外投资参与建设与经营。

  4.利用各种媒体和节会,加大早秦文化大遗址公园文旅经济圈的宣传力度,文旅与文创等多管齐下。借助现代媒体和各种节会,利用网络媒体、报刊杂志、飞机高铁、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媒体和节会等,加大对早秦文化大遗址公园与陇右秦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宣传力度。凝练和策划秦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形成独特的宣传口号,比如《秦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优美诗篇名扬海内外,如何让秦风、秦文化再次响誉天下要大做文章。同时邀请文创专家、美术大师、工艺大师等,利用秦文化品牌,包装当地农土特产、中药材和文化工艺品等,形成特色文旅产品、纪念品系列,增大和高倍增大文旅效益。

  5.积极筹划秦文化大遗址景区文旅人才队伍组织建设与培养。建设早秦文化大遗址公园和陇右秦文化文旅经济圈,将深厚的秦文化资源与陇右各地文旅资源有机结合,综合保护、开发和利用,是一项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文化旅游策划、建设、管理和营销工作。既要专业文化知识,又需要科学的文旅管理经营能力,除了从国内外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团队和经验丰富的人才以外,重点培养自己的本土人才是留得住、用得起的基本力量。应将人才队伍建设列进总体规划,可以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教育培训方式,快速为我省早秦文化文旅开发培养有用人才,形成一支百折不挠、锲而不舍、敢想敢干、会干事、干成事的大遗址建设与文旅团队。

  执笔:

  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甘肃省陇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张克复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研究员 甘肃省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刘刚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版权所有  陇ICP备 19002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