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 文史研究 >> 人文视野

狮子和狮子舞

时间:2022/02/10/ 11:32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汪受宽

  狮子舞是我国民间乃至海外华人圈吉庆时的传统娱乐舞蹈活动。经过长期流传,狮子舞形成南狮和北狮两派。南派刚柔相济,以轻灵敏捷见长,表现了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各种神态。北狮威武神勇,辅以踩球、过跷跷板、攀高登台等招式,展示了狮子百兽之王的雄风。藏族地区则盛行白色的雪狮舞。狮子本非中土所产,何以狮子舞却在中土如此风行,想来这是读者都想了解的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狮子为巨型猫科动物,原产非洲和亚洲西部。在先秦典籍《穆天子传》中,就提到狮子,称其为“狻猊”,言其每天能“走五百里”。郭璞注释称,狻猊,就是狮子,是一种能吃虎豹的猛兽。西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就有狮子运来中国,与其他珍禽异兽一起被畜养在长安城外皇家苑囿。三国时的孟康对狮子的外形有过传神生动的描述。唐初虞世南奉唐太宗之命所作的《狮子赋》,称狮子是“异域之神兽”,能“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碎随兕于龈腭,屈巴蛇于指掌。践籍则林麓摧残,哮呼则江河振荡。”真是威武凶猛!

  东汉章和元年(87),西域月氏国向中原王朝进献狮子,是史书中关于此事的最早记载。东汉以后直至清代,经常有西域、南海及非洲诸国向中国王朝进献狮子。除了普通的黄狮子外还有其他毛色的狮子。如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八月,咀喃番邦遣使进献黑狮子。献狮子是王朝大事。公元五二八年夏,万俟丑奴称帝于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正好截留到西域嚈哒国所贡狮子,遂称自己新建王朝的年号为神兽。饲养和守护狮子的花费极大。明朝人记载道,当时朝廷狮苑里豢养着各国进贡的狮子,每头狮子每天要吃两只活羊,还要以醋、苦酒、蜂蜜和奶酪给它调味。驯养狮子的西域胡人,以白布缠头,身上佩着金饰,穿着绿色的官袍,领着三品官的俸禄,光禄寺每天还给他供给好酒好菜,另外每头狮子还要派五十名军校看护。难怪当时一些官员见此情形,自叹俸薄不如畜牲。

  将野狮子经过长期驯养,以使其随着指挥或音乐节奏跳跃舞蹈,西域诸国早已有之。《新唐书·回鹘传下》载,在今西亚叶尼塞河一带的突厥系黠戛斯国的乐戏就有逗耍真狮子。唐开元间,米国曾向唐王朝进“献璧、舞筵狮子、胡旋女”。此舞筵狮子就是真狮子,而不是以人装扮的狮子。这种逗耍真狮子的娱乐活动,被胡人带来中国。南朝梁周舍《上云乐》言:“西方老胡,厥名文康。……凤凰是老胡家鸡,狮子是老胡家狗。……歌管愔愔,铿鼓锵锵。响振钧天,声若鹓皇。前却中规矩,进退得宫商。举技无不佳,胡舞最所长。老胡寄箧中,复有奇乐章。赍持数万里,愿以奉圣皇。”说的就是胡人文康到梁朝逗耍真狮子的事。唐代吴文残碑有狮子蔓草纹舞人的图像,当应是这种逗耍真狮子进行舞蹈的艺术再现。

  由艺人假扮成狮子进行表演的活动,即今天所说的狮子舞或者耍狮子的形式,中国至迟在三国时已有。曹魏学者孟康在注释《汉书·礼乐志》中的“象人”一词时说:所谓象人,就是当今百戏中扮作鱼、虾、狮子舞蹈的艺人。但是由于文献不足,我们无法知道当时狮子舞表演的详情。

  北魏都城洛阳,每到四月初四就要举行抬佛像游行的活动,人们将以金玉制成的佛像从长秋寺中抬出,前边是由人装扮的辟邪和狮子边走边舞,作为引导。另外还有吞刀吐火、彩幢登索的各种杂伎表演。沿途观众拥挤,争相观看,经常发生踏死人的事情。

  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的一次战争中,指挥官曾让士兵披着毛皮扮作狮子在战场上跳跃舞蹈,以吓退敌军。该年,宋派军队讨伐一再犯边的林邑(今越南境),在决战时,林邑王范阳迈倾全国兵力,且以武装的大象队出战,宋土卒无法阻挡。振武将军宗悫大概受了狮子舞的启发,提出:“我听说,狮子威服百兽。”“于是制其形,用来与大象相对阵,大象队见到狮子队果然大惊而逃,敌众溃不成军,终于攻克了林邑城。”[ 《宋书·宗悫传》。]这里所说的“制其形”,就是以人装扮为狮子的形状上阵。中国古代,战争与舞蹈有很密切的关系,这从《尚书·牧誓》的记载就可知一二。南朝宋的将士们穿上带毛的服装,头上顶着与狮子一样的面具,在战场上随着指挥官的鼓点旗帜同时动作,竟然将林邑国王的大象队吓跑了。这岂不可以视作一次关于狮子舞的生动描述?在金蒙战争中,军吏石抹虎也提出,将一百匹战马套上狮子面具,制青麻布为足、尾,系大铃于颈,以壮士乘之冲入敌阵,惊吓敌骑,从而战胜敌军。然将领未用其策。

  在佛经和史书中多有狮子威镇百兽的记载。《涅盘经》记载:阿阇王让醉象用脚去踏释迦佛,释边佛以慈善根力,张开五指,立刻就有五只狮子出现,那些醉象见状都惶惧而退。《洛阳伽蓝记》载,北魏孝庄帝时,波斯国献来一只狮子。庄帝说:“朕听说老虎见了狮子就会跪伏,你们给我试验一下。”于是下诏让近山郡县捕了老虎送来洛阳。巩县、山阳县很快送来二虎一豹,平日威风无比的虎豹见了狮子,“全都闭了眼睛不敢抬头仰视”。当时皇家园林中养有一头盲熊。孝庄帝让虞人牵了来,盲熊闻到狮子的气味,竟“惊怖跳踉,曵锁而走”。狮子真不愧为百兽之王!

  从《隋书·音乐志上》的记载看,朝廷正月元旦皇帝朝见群臣活动(元会)的娱乐中有舞龙、舞鹿和舞狮子,至迟到南朝陈时已成定制。

  唐朝狮子舞作为皇家乐舞进入最兴盛的时期。《新唐书·礼乐志十一》记载道:“燕乐。高祖即位后,沿用隋朝的制度设九部乐,其中的《龟兹伎》,乐队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笙、箫、觱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昙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齐鼓、檐鼓、贝等各种乐器,每样一只;有二对铜钹。由四个人配舞。设五方狮子,每头狮子高达一丈多,毛皮装饰成五方的颜色。每头狮子由十二个人扮演。逗狮者穿着带画纹的衣服,手执红拂,额部围以红袜,称为狮子郎。”《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载道:“高祖登极之后,享宴沿用隋朝旧制,为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现今的立部伎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凡八部。……《太平乐》,也叫做五方狮子舞。狮子是凶猛的野兽,出于西南夷天竺、狮子等国。联缀各种皮毛作为衣套,人居其中,扮演狮子俯仰驯狎的动作。有两个人一手持绳牵狮,另一手秉拂尘,表演驯弄狮子的样子。五只狮子各自立在自己一方的位置。有一百四十个人唱着《太平乐》的歌曲,舞动着脚。持绳人的服饰都是昆仑人的样子。”由以上记载可以知道,唐代宫廷狮子舞,本为九部乐之龟兹伎,后来成为宴乐八部中的太平乐,又称为五方狮子舞。龟兹乐,以八种鼓、两对铜钹和其他乐器演奏乐曲,一百二十人组成的歌咏队和着音乐高唱《太平乐》,而且蹋着足打节拍。将皮毛联缀成狮子的形状,每十二人为一组钻在狮子毛壳内装扮成一只高达一丈余的大狮子,总共有五只狮子,其毛皮分别染成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逗耍狮子者头部系以红色的带子(称红袜额),装扮成昆仑人的样子,被称为狮子郎。由四位或两位舞师一手持绳牵着狮子,一手持红色拂尘,用来击打逗耍狮子,狮子随着音乐鼓点和狮子郎的指挥摇头摆尾、扭身俯仰,以足跳跃舞蹈。其宏伟壮观的场面与博大的气势真是不同一般。

  唐代宫中狮子舞与现代民间狮子舞不完全相同之处,只是唐代逗狮者是持绳秉拂,现代多为手持绣球。昆仑人是古代对黑人的称谓。所谓狮子郎,就是狮子国之黑人驯狮者。唐时狮子国指今斯里兰卡。晋释法显西行取经,由印度回程就到过狮子国。后来,狮子国由海道与唐朝交往甚多。唐李肇《国史补》卷下记载,“南海的大舶,是外国的船,每年来到安南和广州。狮子国的海舶最大,用木梯上下有好几丈高,船里装载的都是珍奇宝货。每当南海舶来到港口就由本道向朝廷奏报,广州全郡城都为之喧阗。”《新唐书·西域下·师子国传》称,由于该国人善于驯养狮子,所以称其为狮子国。狮子国的原住居民为矮黑人,就是古籍所称之昆仑人。宋人赵汝适《诸蕃志》卷上言:细兰国(狮子国在宋时的称谓)“该国的国王全身乌黑,毛发卷曲,头顶暴露,不穿衣服,身上用五色布缰裹,脚上穿着金线红皮履。”看来,唐朝前后各国向中原王朝进献狮子,多以黑人作为驯养者,所以唐代《太平乐》之逗狮子舞者,服饰仿作昆仑人的形象。西安碑林博物馆举办之《历代石刻展览》,展有陕西礼县吴村出土的一对巨型行走状石狮,其雄狮右侧有一躯头部被砍、着单翻领窄袖衣的牵狮昆仑人形象,是上说的最好左证。中国古代朝廷以上国自居,每当太平盛世,总有万方来朝,而狮子则是万方来朝时贡献的异兽之一。五色狮子代表了东西南北中各地。狮子又凶猛无比,能战胜各种野兽,可以保人平安吉祥。五色狮子舞蹈,于是就成了《太平乐》。后来,每当天下太平、年丰人和之时,就舞狮子予以庆祝,不仅活跃了喜庆的气氛,更是继承唐代《太平乐》寓含庆贺太平之意。

  唐代宫廷之狮子舞只在很隆重的会盟、朝会、聘使、享宴时才能演出。唐景龙三年(709)在大庆殿举行欢迎吐蕃使者宴会时,就曾表演过“五方狮子、太平破阵乐”(《玉海》卷一百零五)。平时,即使是皇帝也不可随便要求表演狮子舞。唐穆宗初年(821),太常卿赵宗儒就是因为不敢阻止青年皇帝随意召来教坊演出狮子舞,而被宰相撤职改任太子少师。五色狮子舞中尤以黄狮子不可轻易舞蹈。《唐语林》卷五载:诗人王维曾担任大乐丞之职,被人嗾使私自下令舞黄狮子,因而被赶出宫廷。书中说“黄狮子者,非天子不舞也,后辈慎之。”

  唐时民间狮子舞颇为流行。1960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一件狮子泥俑,狮身的外壳上披着长毛,背部有带条的披饰,壳下前后有两个人的脚,显然这是艺人扮演狮子的造型。狮子舞表演的情景,在唐诗中多有咏叹。李白亲自见过皇家狮子舞的表现,在《上云乐》诗中称赞:“五色狮子,九苞凤凰。”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言:“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哥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这是安史之乱前西北地区高官宴会时作为百戏之一的舞狮子的情景。白居易《西凉伎》写道:“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娱宾犒士宴监军,狮子胡儿长在目。”这是一首关于贞元年间(785-805)边将以狮子舞宴请监军的场景描绘。其中明确说道,假扮的狮子的头部是木头刻成的,尾巴是用丝线做的,狮子的眼晴上边镀有金色,而牙齿上则贴以银箔。扮狮者舞动身上披着的毛制外衣跳出,双耳摆动,犹如自万里之外远徙流沙而来。而戴着假面具紫髯深目的两名逗狮者,也是随着鼓点跳到前台向观众致意。逗狮人与狮子还有情节表演,大意是凉州已被吐蕃所占,他们再也回不了西方故国了,故而逗狮人垂泪,狮子悲吼西望,而观者却无动于衷。作者藉此诗表现了对安史乱后国土沦陷忧国忧民之意。

  宋、金、元、明时,朝廷和民间都有狮子舞。宋朝教坊“百戏有蹴球、踏蹻、藏擫、杂旋、狮子、弄枪、铃瓶、茶碗、毡龊、碎剑、踏索、上竿、筋斗、擎戴、拗腰、透剑门、打弹丸之类。”(《宋史·乐志十七》)文中的狮子就是指狮子舞。山西金朝墓葬中出土的砖雕,有许多舞蹈形象,其中就包括儿童戏狮舞。《元史·贺胜传》记载,至元二十四年,元世祖打猎归来,伶人身上蒙着彩色的毛皮表演狮子舞在路边迎驾,为皇帝驾车的大象见到舞蹈的假狮子受到惊吓,突然发狂地奔跑,幸亏随驾的贺胜奋不顾身地挡到大象前边,其他人迅速割断了大象牵拉的绳子,元世祖的乘舆这才脱离了危险。明朝宫廷将狮子舞称为《狮子回回舞》。弘治三年(1490),明孝宗曾“召番人入大内看戏狮子”,受到阁臣刘吉的批评。清代绘画《北京走会图》,所画的狮子舞,一只大狮子由二人装扮,三只小狮子各由一人装扮,另有二人手执“拂子”,逗戏狮子。清代学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有专门咏《狮子滚绣球》的诗,诗前的题解中说:“以羊毛饰为狮形,人披之,滚球跳舞。”其诗言:“毛羽狻猊碧间金,锈球落处舞嶙峋。方山寄语休心悸,皮相原来不吼人。”狮子的装扮以及以拂尘或绣球逗引狮子舞蹈的形式,自三国传至现代,时间长达一千八百年,可谓源远流长。

  狮子舞不仅在我国广泛流行,古代还传至日本、越南等国。日本的《信西古乐图》收有狮子舞图,画中的狮子郎,牵着艺人扮演的狮子,旁边还有乐队伴奏。现在日本的民间歌舞伎还常上演舞狮子,如《镜狮子》是由女子拿着狮子头舞蹈,而《越后狮子》是男子戴狮子头舞蹈。

  最近几十年,狮子舞经过艺人的加工提高,形成多个流派,动作难度加大,更为繁复优美,而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喜爱。一种中国本来没有的动物,终于被聪明的中国人想象加工,而成为国人喜庆时最爱装扮表演和观赏的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节目,真是洋为中用成瑰宝。

  原载(台北)《历史月刊》2002年第4期  作者:汪受宽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版权所有  陇ICP备 19002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