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 咨政建言

关于建设甘肃诗歌长廊的建议

时间:2021/06/28/ 10:56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河西学院教授  朱瑜章

  甘肃要建成文化大省,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我省长城文化、长征文化和黄河文化资源优势与特色,无疑是正确的。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文化设施的建设上,还需要利用甘肃丰富的文学资源,增加展陈展览硬件“文”的色彩和分量。

  “陇右—河西—西域”既是古丝绸之路的关键路段,又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学之路,诗歌之路。古代的将吏文士,因仕宦、从军、漫游、入幕、贬谪、流寓等原因,越过陇坂,渡过黄河,走在河西古道上,用脚丈量着绵延的甘肃大地,用手中的如椽大笔书写了一条绵长而丰富多彩的旅陇诗歌长廊。有的诗人虽未亲身游历陇右河西,但他们心系边疆,魂牵汉唐故土,也留下了无数咏陇诗。历代著名诗人名士如屈原、陶渊明、秦嘉、徐淑、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李益、元稹、白居易、权德舆、牛僧孺、陆游、李梦阳、胡瓒宗、赵时春、杨一清、郭登、刘大夏、李渔、林则徐、纪晓岚、洪亮吉、慕寿祺、王海帆、罗家伦、于右任、闻捷、李季等都分别有旅陇咏陇佳作传世。据估计,历代旅陇咏陇诗歌不下万首。它们都属于甘肃诗歌。其中有对陇右河西山川地理物产民俗的描述,也有对军事边防民生的记录;有对汉唐故土的魂牵梦绕,也有对炎黄文化的礼赞向往;有对时代变迁的史诗性记载,也有士人家国情怀的积淀升华;有雄浑苍凉的阳刚之气,也有静逸明秀的婉约之美。甘肃各地古今地名多稳固未变,每个地名都有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围绕这些地名都产生了一些诗词名作:《天水》《陇头水》《仇池山》《鸟鼠同穴山》《泾川王母宫》《崆峒山》《金城北楼》《乌鞘岭》《凉州词》《黄羊古牧》《大云晚钟》《永昌》《峡口》《山丹》《大斗拔谷》《八声甘州》《焉支山》《祁连山》《弱水》《流沙》《酒泉子》《嘉峪晴烟》《阳关三叠》《两关遗迹》《敦煌乐》等等,这恰好就是一部用诗体写成的动态的陇右河西山水图志,成为当代人游览西部绝好的导游诗图。人们走过陇坂,自然就会吟诵“陇头流水,其声呜咽”的一唱三叹;走过凉州,自然就会想起苍凉豪壮的《凉州词》;走过沙漠戈壁,自然就会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壮观;走过焉支祁连,自然就会联想到那首匈奴人的悲叹调《匈奴歌》;走过甘州,自然就会联想到柳永那首“不减唐人高处”的《八声甘州》;走过玉门关、阳关,自然就会吟诵唐人“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这里,陇右河西的自然山水与人们心中那份亘古不变的汉唐情结融为一体,是自然地理的,更是文化情感的。这份文学遗产,是甘肃厚重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忽略了这份厚重的文化资源,那么在建设甘肃文化大省的链条上就缺少了重要的一环。因此,建立甘肃诗歌长廊,了解、学习、诵读历代咏陇诗歌,有助于继承光大甘肃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有助于今天的人们正确认识甘肃,也是发展甘肃旅游的一道文化大餐。为此建议:

  一、建立诗歌文献长廊。让古籍整理、学术研究先行一步,夯实基础。组织力量,挖掘、整理、研究历代甘肃诗歌,出版历代甘肃籍诗人诗集,同时出版一市一册的甘肃诗歌选注集。目前西北师大赵逵夫先生已经组织有关高校教师编撰《甘肃历代诗歌选注》系列丛书。希望省上有关部门在出版经费和图书发行上给予大力支持。甘肃的报刊《甘肃日报》《甘肃社会科学》《兰州学刊》《丝绸之路》《社科纵横》、各高校学报、甘肃社科研究课题立项都应在挖掘、整理、研究甘肃地方文化资源方面有所倾斜,鼓励、引导期刊开辟“甘肃诗歌研究”专栏。

  二、建立诗歌有形长廊。在全省各市(州)文化公园、敦煌文博会、甘肃境内长城遗址、长征遗址、兰州黄河滨河路两侧、甘肃各地重点文旅景点遗址等处建立诗歌长廊,精选与该地点相关的古今经典诗词赋作品铭刻于长廊上,增加景点文化氛围,提升当地文化品位。使游客在游览的同时,抒发思古之幽情,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和经典教育。这方面武威凉州城南楼北面的诗歌长廊已经先期做了很好的示范。

  三、建立诗歌网络新媒体长廊。学习、吸收电视专题片《河西走廊》的成功创作经验,组织专人编撰《甘肃诗歌长廊》(暂用名)文字解说底本,依此拍成自然山水与古迹文学相配合,视频、画面、音乐、文字解说四位一体的电视专题片,在电视、网络新媒体播出,扩大宣传甘肃的深度和广度。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版权所有  陇ICP备 19002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