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 咨政建言 >> 建言献策

在省政府文史馆2019年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之一

时间:2019/04/29/ 18:09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利用甘肃文化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省政府文史馆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赵逵夫

1_调整大小.jpg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的工作应配合省上的主要工作,但从单位的功能上说,有它的特殊性,不能混同于其他单位。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挖掘、研究本省历史文化资源,二是同本省的文化建设、社会教育相联系。应尽可能使这两方面联系起来,以便对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经济发展、以至于脱贫攻坚战起到好的作用。

  当前,在整个社会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尤其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自鸦片战争以来,一些抗击外国侵略和为改良政治而献身的杰出人物,在甘肃留下了一些诗文作品,并和甘肃一些具体的地方相联系,我觉得这方面我们有些工作可做。

  甘肃虽然在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中都处于大后方,没有直接卷入战火之中,但是甘肃人民在这两次战争中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礼县立于1943年的《节烈祠碑记》中说:

  自民国十九年以后,历时七载,夷构衅,半壁沉沦,我举国同胞。罔不懔于攘夷之大义,为雪耻之要图。吾礼虽处后方,未罹涂炭,然后气之所蔚,弥久弥新,用能慷慨从戎,捐躯报国,贡献抗战者綦(qí,极,很)伟。尝稽簿籍,礼邑共有人口十七万,历年应征入伍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几及十分之一。离桑梓,别父母,冒寒暑,犯锋刃,蹈万死于不顾,以争国家民族之生存,因而裹革沙场者,数百十人于兹矣!

  抗战中秦陇各县按人口比例征兵人数,大概与此相当。据统计,抗战中甘肃青年参军的达418200人,阵亡与病故将士16778人(参宋仲福、邓慧君著《甘肃通史·中华民国卷》128页)。有很多壮烈英雄的事迹,已被人们所淡忘。我们应该对在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的杰出人物的事迹加以搜集和整理,作为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下面我就近代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在甘肃所留诗作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表现出伟大爱国英雄主义精神的朱贵、颜履敬抗击八国联军战斗中表现出伟大爱国英雄主义精神的马福禄将军的事迹谈一点浅见。

  

  鸦片战争中因主战而被削职的林则徐,在其被戍伊犁途中,路过甘肃写有不少诗,表达了他不忘国家的情怀和对甘肃的咏赞。

  林则徐(1785—1850)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初六日由其次子林聪彝、三子林拱枢陪侍由西安进入甘肃平凉。在平凉得家书,其次子之媳生一男,为林则徐之第一个孙子,取名“贺峒”,并作七律《次白水彝得家书彝儿举一男余初得孙诗以志喜》一首,其尾联云:

  正向崆峒倚长剑,咳名频展贺书看。

  《礼记·内则》言:子生三月,“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咳”是惹婴儿注意的声音,这里用为动词。“咳名”即给婴儿取名。甘肃名山崆峒山被林则徐写于他的诗中,并且在他给长孙取的名字中也点到了这座山。

  林则徐在平凉到兰州的路上写有《和王仲山司马见赠原韵》一诗,诗云:

  昔时蛮徼懔神谟,收取余皇不待呼。

  旋拟阶前舞干羽,翻闻海上失蓬壶。

  诸天孰使狂魔伏,历劫滋惭老衲枯。

  西去逢君羡归计,循陔(gāi,阶梯)正写树萱图。

  “蛮徼”(jiào)这里指外国侵略军。“懔”(lǐn),即危惧、威胁。“余皇”同“艅艎”,古代舟名。第二句言收取敌人之船是理所当然之事。末句是说羡慕王仲山回家侍奉双亲的打算。表现诗人爱国情怀与遭遇的在中间两联。言本想助君施行文德教化,而闻有外国侵略者占去我海上岛屿,自己尽力欲伏狂魔而遭人反对,对此自感无力对付。

  林则徐在兰州停留数天,所作诗大部分为赠人之作,但也浸渗着他忧国忧民之情在其中。如《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余于兰州藩廨之若已有园次韵奉谢》二首,就十分明显。其第二首云: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贪今渐戢(jí,收敛),须防蚕食念犹纷。

  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

  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

  玉樵为程德润之字,时为甘肃布政使。当时林则徐对朝廷的投降政策不好明确表示不满,但仍然指出“须防蚕食念犹纷”。尾联上句的“珠玉”是对于对方诗句的恭维语,下句是由李商隐的《杜司勋》一诗中“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二句而来。杜牧曾任司勋员外郎。诗人借此表现了西去的伤别之情。其他如五律《次韵答王子寿柏心》、七古《题唐子方观察树义<观砚图>》、《次韵答宗涤楼稷辰赠行》五律二首、《子茂薄君子兰皋送余至凉州,且赋七律四章送行,次韵奉和》等都可看出诗人当时不计个人得失、忧念国事的胸怀与难以遮掩的悲愤,只是有些话以平淡出之。其《将出玉门关得解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赋此却寄七律二首》的第一首尾联说:“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正说明了这一点。

  诗人过嘉峪关时,写了《出嘉峪关感赋》七律四首,其第一首云: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其二云: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依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毛泽东同志书写过此诗第一首,二十几年以前我在省人大常委会上发言中曾几次建议把毛泽东同志这幅手迹放大刻碑立于嘉峪关,同地方上来参加人大会议的同志也说过。现毛泽东手迹已放大刻立在关前。

  林则徐在甘肃所作其他诗也还可以选出一些立在相关地方的景区。在兰州之作多是给在任官员的,表意措辞均很见制约,但也表现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有的写到兰州景致十分壮阔。如《留别海帆》二首之第二首:

  节府高楼跨夹城,五泉山色大河声。

  开筵东阁图书满,剪烛西堂鼓角清。

  慷慨论兵忠愤气,殷勤赠别解推情。

  今闻江海销金革,休养资公翊太平。

  海帆为当时驻守兰州的陕甘总督富呢扬阿之号。诗的首联二句写兰州景致如巨幅水墨画,无人可及。颈联表现其忧时念战之心,也十分明显。

  林则徐是当时清政府中极少见的有见地、有作为、主张对黑暗的现实政治有所改革的高级官员。他既是鸦片战争中抵抗派的首领,也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本不以诗名世,最多写一些官场应酬之作。至其赴伊犁路途所作,其内容所表现情感、诗的风格才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有不少诗作由于创作环境的原因不能不含蓄平淡,或者故作旷达,但其对投降派的愤恨,对时局的担忧还是可以感受到的。他对西北山川雄伟壮阔之景的书写一方面也表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晚清时代为了推进变法改良和保护参加戊戌变法其他人员而就义的谭嗣同(1865—1898),青年时代曾五次到甘肃。其父亲本任户部郎中,谭嗣同从十一岁即随父赴任读书。光绪三年(1877)他父亲被任命为甘肃巩秦阶道,加二品衔。当年随父回老家浏阳为其母修墓,谭嗣同于次年由湖南至甘肃。当时巩秦阶道署设于秦州。但他到过很多地方,如徽县、陇西、甘谷(当时名伏羌)、会宁等,这使他对西北的地理、历史、军事上的作用和山川人情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他在《三十自纪》中言自己是“十五学诗”,也即从光绪五年开始写诗,正当在天水之时。可以说是秦陇山水人情激发了少年时代谭嗣同的诗情。他对用来作敲门砖的八股文没有兴趣,而诗情洋溢。他在甘肃境内写了不少诗,同狄道(今临洮)诗人李景豫(字榕石)多有诗词往来。其《石菊影庐笔识·思篇》云:“昔友李榕石,名景豫,甘肃狄道人。博学工诗。”并录有李景豫之诗十首。

  谭嗣同在天水、兰州、平凉等地都有诗作留下来。如《和景秋坪侍郎甘肃总督署拂云楼诗二首》其一云:

  作赋豪情脱投,不关王粲感登楼。

  烟消大漠群山出,河入长天落日浮。

  白塔无俦飞鸟回,苍梧有泪断碑愁。

  惊心梁苑风流尽,欲把兴亡数到头。

  颈联下句说的是金天观(今工人文化宫)内明藩碧血碑。二句点出了兰州的景致。其他如五律《憇园雨》《兰州王氏园林》二首、七绝《兰州庄严寺》《甘肃布政使署憇园秋日》等也都写兰州景致甚美,充满诗情画意。

  其五律《马上作》、七律《赠入塞人》《登山观雨》、七古《西域行》也是在兰州所作。《登山观雨》云:

  老树秋阴村路暗,残霞岭表夕阳红。

  人盘绝磴出云背,鸟堕寒烟没雨中。

  入塞万山青露顶,穿林一磬响摩空。

  不应更恋浮生乐,好御泛然列子风。

  磴(dèng),即石台阶。拾阶而上至山顶,山上又有寺僧击磬之声,则所写为五泉山无疑。诗中描绘的景致极壮阔宏伟,读之令人神往。

  在甘肃其他地方的很多诗也都表现出不凡的手笔。如《崆峒》:

  斗星高被众星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拿)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携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向武陵源。

  写崆峒山之壮观与风景之美,令人神往。当然也表现了诗人阔大的胸怀。再如七古《陇山》一首近四十句,极有气势。其结尾云:

  不复矜言小波磔(zhé),横穿一往茫无际。

  策我马,曳我棠,天风终古吹琅琅。

  何当直上昆仑颠,旷观天下名山万叠来苍茫。

  山苍茫,有终止。吁嗟乎!山之终兮水之始。

  其末句还体现出一种辩证的思想,很有韵味。

  光绪九年(1883)其父升任甘肃按察使,谭嗣同随之至兰州。此前他已不止一次到过兰州。他的活动范围也不止于兰州。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曾说:“又嗣同弱娴技击,身手尚便,长弄孤矢,尤乐驰骋。往客河西,尝于隆冬朔雪,挟一骑兵,间道疾驰,凡七昼夜,行千六百里。”当时他才十九岁,已有夏完淳的志节与气概。次年,他受父命同其仲兄谭嗣襄到新疆巡府刘锦棠幕府见习锻炼,刘去职之后二人返兰,在新疆时间不长,但由此可知谭嗣同曾穿河西走廊直至新疆。其《别兰州》一诗云:

  前度别皋兰,驱车今又还。

  两行出塞柳,一带赴城山。

  壮士事戎马,封侯入汉关。

  十年独何似,转徙愧兵间。

  表现出他不能及早献身于保卫西北边疆而徒往返于秦陇之地的惭愧心情。还有些写景之作也都是情景交融,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胸襟之开阔。又其《陇山道中》云:

  大壑宵飞雨,片轮辗秋霜。

  云痕渡水湿,草色上衣凉。

  浅麦远逾碧,新林微带黄。

  金城重回首,归路忆他乡。

  所谓“忆他乡”,即忆兰州(金城)。言本来回家乡应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当他要回家乡之时,却一路上仍回忆着在兰州的一切情景。他五次到甘肃,也有五次离开时的心理感受。看来他对甘肃是留恋的。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底,他父亲升任湖北巡抚,从此便永远离开了兰州,离了甘肃。

  他在会宁有五律《白草塬》一首,并在县城驿馆留有联句。谭嗣同的七律《自平凉柳湖至泾川道中》已被刻于石碑上,增加了柳湖的文化内含。

  林则徐、谭嗣同留有诗作的地方可选其诗中在内容上有一定教育意义,表现出关心国家人民的思想、显示了博大胸怀的作品,或摩崖或立石碑,既有张扬正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也增加当地山川风物的历史文化蕴含。谭嗣同在甘肃时年龄并不大,联系其一生希望为国家独立富强献身这一点,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上也很有意义。

  

  甘肃在鸦片战争中也出了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他壮烈牺牲之后,当地人为他修建了祠堂以为永久的纪念,林则徐并题“忠规孝矩”四字。这位英雄就是朱贵将军。

  朱贵(1779—1842),字黼堂,又字君山,汉族。他出身行伍世家,十七岁以武生入循化堂。历任千总、守备、都司、游击,后至参将之职。道光二十一年,即林则徐至甘肃的前一年六月,英军再度侵占定海。兵临宁波城下,提督余步云、知府邓廷彩弃城而逃,侵略军“登岸劫掠,城门洞开,如入无人之境”。朱将军被任命为浙江金华副将。时他已63岁,带领甘肃(当时包括青海、宁夏在内)的士兵900多人并其三子赴东南沿海战场。同时,川北的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和大金川土司阿木穰等率领的藏族远征军也赶赴招宝山威远城抗击战场。次年(1842)二月四日晨,英军进攻浙江慈溪大宝山,朱将军率500余人浴血奋战十余小时,援兵不至,腹背受敌,朱将军在右臂被敌军炮火打断的情况下,用左臂举旗指挥战斗。朱将军牺牲后,其次子朱昭南接过战旗指挥战斗,激战中朱昭南与其弟玮南也壮烈牺牲,将军之少子朱共南身负几处创伤,率领余部冲出敌军包围圈。当时甘肃皋兰进士颜履敬为浙江候补知县,任此战督粮官,目睹了朱将军父子血洒疆场的景况,受到激励,率仆人持刀冲向敌军,也死于敌人炮火之中。此次战争面对武器装备更为先进、人员数倍于我军的来犯者,朱将军及所部英勇反抗、不让寸土,将士无不以一当百,给予侵略者沉重打击。贝青乔所记英军死亡五六百人,英军“载其尸累日不尽,痛哭惊悸,相谓曰:自内犯以来,未有受创若此之重者”(夏燮《中西记事》)。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朱贵父子和颜履进,以及今甘肃、青海、宁夏400多人在鸦片战争一开始便用鲜血写下了中国人民“誓死保卫祖国”的大字。

  朱贵将军及其二子和颜履敬等牺牲后,近代著名诗人贝青乔在战斗当日下午即写《过大宝山诗》一首,描写了朱将军血战后战场的惨状,反映出战斗的激烈,对朱贵将军等表示了无比的敬意。末尾说:

  生当上云台,死当耀青史。我欲洗血膋(liáo,脂膏),收拾认姓氏。他日拜国恩,四镇庙同峙。

  贝青乔七绝集《咄咄吟》卷上有三首诗写朱贵(另附五古《过大宝山诗》),其一写此前一战中情形。其二为:

  背嵬五百压云屯,阵脚如山屹不奔。臣自死忠儿死孝,九原挥泪拜君恩。[]

  其下说明:

  金华副将朱贵,甘肃兰州人也。部下固远兵五百人,皆骁勇善战,贵能部勒之,最为节制之师。……越三日,英夷果帅大队自西坝登岸,约二千余人,蜂拥而至。贵首当其冲,用抬炮轰击,夷人伤亡甚众,几获大胜。而夷法临阵退缩后者斩之,且其登岸时船已驶往他处,退亦无归路,故虽血肉狼藉,而犹苦战不已。

  当时其他军队因敌军武器与兵力过强等原因退避不肯助战。“故贵势益孤。迨火药既竭,贵右臂为夷炮击断,犹以左臂掣红旗招其下以短兵接战。及咽喉为火箭所中,始坠马而亡。其子昭南、 南复取其旗指挥众军,旋亦中炮死。计贵部下阵亡者四百三十六人。”则战斗之惨烈可见。

  其三写朱贵等牺牲后部下与士兵们的悼念活动:

  野祭荒荒万幕霜,登坛老衲梵声长。

  三更演罢瑜珈法,斗大青萤走国殇。

  因民间以为萤火虫是人死后的精灵所聚,故有末句。原注云:“朱贵父子尸归绍兴,其部下残卒醵钱敛以棺木,并延大善寺僧明性等九人追荐其灵。各营闻之,相互仿效,遂于演武场结壇大作佛事。昼诵经,夜放焰,日或祭其主将,或祭其伙伴,招魂之声与梵吹声相间也。凡十日乃罢。”由此可以看出朱贵将军在广大士兵部将中的巨大影响及广大将士对他的崇敬与深切怀念。

  贝青乔的《军中杂咏诗》中,还有咏颜履敬的一首诗,小引云:“候补知县颜履敬,以运饷至大宝山,从朱协镇力战死。无守土之责者也。”诗云:

  飞到仙凫两舄轻,临危偏是耻逃生。

  果为百里花封宰,誓众犹能守一城。

  诗言颜本是运饷之官,粮饷送到后撤回即可,但看到朱贵将士们英勇奋战而敌强我弱的情形即奋不顾身投入战斗。他如为武官,也必能坚守一城。表现出对这名文职官员的赞扬。颜履敬同他的随从能一起挺身而出,自然是受朱贵将士的拼死作战精神的感染,但首先是因为有着一颗爱国之心。

  朱贵将军的事迹传开之后,有不少诗人作诗表彰朱将军的英雄事迹。近代著名诗人朱琦作七古《朱副将战殁,他镇兵遂溃,诗以哀之》诗云: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版权所有  陇ICP备 19002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