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 文史研究 >> 人文视野

林家英先生诗作赏析

时间:2012/02/04 21:02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初识林家英先生是在我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记得那时候我对宋词非常喜欢,而学校报纸栏内的甘肃日报常常刊登有林家英先生的词,每一首我都认真学习并且熟记于心。那时对林家英先生在内心深处崇拜的五体投地,没有想到多年以后在我工作的单位与林家英先生相识了,并且她还是我们德高望重的馆员,人生真的很多事情都是一种机缘,感谢这种机缘让我见到了慈祥的林老。

  林家英先生是福建省惠安县螺城镇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甘肃省政协常委,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现任甘肃省文史馆馆员,甘肃诗词学会副会长。作为一位具有四十余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她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创作了一篇篇真情感人的诗词作品。在这里,我们选了她的一首词和两首诗欣赏。 

七律《乡思》

翠袖当初染泪痕,辞亲匹马陇西奔。

痴儿卅载经风雨,红豆几朝寄梦魂。

流水高山传慰藉,乡音俏语味温存。

此身合是春蚕侣,日夕成丝绕海村。

  林家英先生1952年高中毕业后,便离开了山水怀抱的闽南小镇,到繁华的大上海去读书。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后,又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地处大西北的兰州工作。光阴荏苒,岁月如流,当时年仅21岁的南国姑娘,现在已经两鬓染霜了。为了建设大西北,为了给祖国培养人才,她和五十年代的许多知识分 一样,远离亲人,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大西北人民。她的这首诗,既反映了对故乡的眷念之情,也表现了对事业的一片真诚,可以说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言志之作。

  “翠袖当初染泪痕,辞亲匹马陇西奔”。翠袖,翠绿的衣袖,和“红袖”一样,都是指女孩子的衣裳,这里指代青春年华。杜甫诗中就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句子。林先生大学毕业时,只不过二十刚出头,正值青春妙龄。虽然大学教育使她获得了不少知识,但是在即将走出校门,踏向社会之际,她的心情和许多女同学一样,既有对未来事业的憧憬,也有对独立工作的担忧,更何况她要去工作的地方既不在山环水带的闽南家乡,也不在生活条件优裕的大上海,而是几千里之外、人地生疏的大西北!所以,在她告别亲人,离开家乡,只身孤影,起步西行的时候,怎能不泪水沾巾?“辞亲匹马陇西奔”的“陇西”,是指代甘肃。在古典诗词中,常用“陇西”一词指甘肃和包括甘肃在内的广大西北地区。这两句诗的大意是说:想起当年我刚刚大学毕业,单枪匹马一个人来甘肃工作的时候,衣袖上曾经沾湿了惜别的泪水。因为这首诗是诗人对往事的回忆,所以诗句中用“当初”二字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

   “痴儿卅载经风雨,红豆几朝寄梦魂”。这一联用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韵律,简炼的语言,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作了形象的概括。“痴儿卅载经风雨”的“痴儿”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在甘肃这块土地上,在兰州大学古典文学教学的讲台上经受了风风雨雨,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三十年哪,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呢?难道诗人就不思念自己的故乡,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吗?“红豆几朝寄梦魂”,生长在南国的红豆,你是相思的象征。多少回梦魂萦绕,是你把我带到了故乡那熟悉的小径,热闹的戏台,啊,那儿时的女伴,那香甜的荔枝,那美妙的南国戏曲,那澎湃的海浪、洁白的沙滩,远离故土的女儿何曾把它们淡忘呢?在这一联中,作者对故乡、亲人的眷恋之情,对西北大地、人民的执着之爱,浑然交融,了无痕迹。我们的诗人不正是用这种真诚的情愫,细腻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一位女知识分子豁达的心胸吗?

  “流水高山传慰藉,乡音俏语味温存”。诗的颈联转入对思乡主题的进一步升华。怎么能说我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呢?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是,连绵不断的高山,日夜东流的黄河,它们可以做我传递思乡之情的信使。只要是见到家乡的朋友,不管是相识的还是不相识的,只要是操着闽南方言的,那怕是素昧平生的过路人,我也能从那熟悉的乡音俏语中,感受到家乡亲切的暖流。古人说,诗人之心,心细如麻。作为一位潜心探索诗歌艺术的学者,林先生力图表达游子心中真实、微妙的情感。她抓住“乡音俏语”这一人人皆有同感的、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细节,经过提炼加工,组合成深情至理的动人诗句。

  “此身合是春蚕侣,日夕成丝绕海村”。诗的尾联,暗用了唐人李商隐诗“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典故,诗人以春蚕自比,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大意是说,我应是一只春蚕,用我的生命化作缕缕情丝朝朝暮暮环绕故乡的海村。

《诉衷情•梨花》

花魂一缕报春阳,慈母德辉煌。晶莹本色如雪,不自赏孤芳。亲大地,吸琼浆,果飘香。 待秋风起,试看枝头,不负韶光。

  这首词创作于1978年。当时,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知识分子政策得到了贯彻落实。曾在十年浩劫中备受心灵创伤的诗人和她的同仁一样,感受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物质上带来的关怀和温暖,也看到了祖国人民在改革、开放、搞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蓬勃生机,于是,诗人以激越的情怀写下了这首“梨花词”。

  “花魂一楼报春阳,慈母德辉煌。晶莹本色如雪,不自赏孤芳。”春天的梨花,用她一缕缕幽香的花魂,来报答春天的阳光给她带来的无限温暖,就象女儿一样,永远感念着慈祥母亲的辉煌恩德。她晶莹如雪,但并不孤高自赏。词的上阕,诗人着意刻划出梨花高尚的品格。她不但晶莹剔透,洁白如雪,保持着清幽的本色美,而且知恩当报,不务虚名,有着可贵的内在美。多少年来,在“左”的思想下,对知识分子的看法,总是和“白专道路”相提并论,给广大知识分子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诗人在这里以畅朗坦荡的情怀,歌颂洁白如雪的梨花,其咏物寄意的用心是耐人寻味。

  “亲大地,吸琼浆,果飘香。待秋风起,试看枝头,不负韶光。”梨花的生命是生养她的大地赐予的。吸取母亲丰富甘甜的乳汁,待到金秋季节,她把飘香的果实挂满枝头,以报答春日阳光温暖她、抚慰她的深厚感情。词的下阕诗人着力表现梨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梨花是美的,她贡献给人们的果实比花更香美。诗人正是通过对梨花的热情赞誉,反映了一代中老年知识分子扎根中华大地,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可贵精神。这首“诉衷情”,只有四十四个字,写得含蓄凝炼,借花喻人,既表达了诗人蕴蓄已久的激情,又倾诉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七律《敦煌莫高窟驰想》

神思几度萦丝路,千里西行到莫高。

壁上观音迎倩笑,人间彩笔费辛劳。

佛门善果邯郸梦,艺苑奇葩白堕醪。

华夏方今招俊杰,飞天何事向空飘? 

  这首诗写于1982年,是诗人第一次参观敦煌莫高窟后的即兴之作。比起前面我们所讲的两首诗,这一首更显得活泼潇洒,代表了诗人作品中的另一种风格。

  “神思几度萦丝路,千里西行到莫高”。诗的首联意在点题。意思是说:多少个岁月,我魂牵梦绕般地向往着丝绸之路上名扬中外的敦煌艺术,而今终于千里西行,来到了东方艺术的宝库莫高窟。诗人目睹灿烂夺目的壁画、雕像,不由得激情洋溢,浮想联翩。

  “壁上观音迎倩笑,人间彩笔费辛劳”。诗的颔联写了诗人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壁上观音迎倩笑”,是写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人间彩笔费辛劳”是赞叹规模宏大的壁画艺术。看了莫高窟,该写的东西何止万千,但是诗人以极其精湛的笔墨把它们浓缩在两句十四个字中,足见其高超的语言功力。她不写壁画如何精致奇妙,却写为壁画而付出艰辛劳动的民间艺匠,不同寻常的着眼点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她的审美趣味。因为全诗写的是参观莫高窟的感受,所以诗的后四句着重突出了主观的遐想。

  “佛门善果邯郸梦,艺苑奇葩白堕醪。华夏方今招俊杰,飞天何事向空飘?”在洞窟中,许多壁画表现的是佛经故事,意在劝人去恶从善。至于走进佛门能否求得善果,就如同幻梦一般,虚无缥缈。但是劳动人民辛勤创造的艺术之花,就像名噪洛阳的白堕酒一样醇香,令人陶醉。今天的神州大地,急需大批杰出人才,可是美丽的飞天,你为什么还在凌空飞翔,飘然而去呢?

  虽然这首诗贯名为“驰想”,但是这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驰想”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的。诗人参观的是古老的文化艺术瑰宝,想到的是沸腾的社会现实。全诗虚实相映,得心应手,有主有从,自然飘逸。全诗以“想”起句,以“想”收笔,但是诗人之“想”有其独特的角度。而新颖的内容,最终体现了她可贵的民本意识和对现实的热切关注。无论是“思乡”之作,还是“梨花”之咏,无论是自然飘逸,还是低回婉转,读者都可以从中体味到诗人情感的漩流和跳动的脉搏。

  林家英先生的诗作,既有女诗人的细腻、优雅、含蓄、凝炼的传统风格,又有文学研究者的严谨、古朴、精美、求工的专家气度。一曲“梨花”小令含情脉脉、似有放翁遗风;一首七律“乡思”,思绪绵绵,颇具少陵韵致。我们衷心希望诗人在祖国百花盛开的诗苑中永葆青春! (楚济整理)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版权所有  陇ICP备 19002268号